前言:医院里所配的和药店里所售的药物大多只标示用法、用量,少有标出该药物的副作用,即便标出也只是轻描淡地一笔带过,至于禁忌之语更是少见。常见做法就是以“医师指示使用”一词加以搪塞。诸不知,药物毒副作用才是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特别是抗生素对人体的危害、副肾皮质类药物的滥用,已成为从事医疗的人秘而不宣的作为。
一、西医的两面性
有些经历可以成就一个人的自信,有些经历则可能毁灭一个人的自信。对西医来说,它就有两面性:一方面,它给病人带来生的希望;另一方面,它却凭借着权威下的樊篱,继续制造迷信,将一些虔诚相信它的人送上绝望的不归之路。希望与绝望,如同一枚硬币,正反两面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西医就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那枚硬币。
在中国,最不讲公平的地方有两处:医院。如果你是大款,不要以为有钱就是上帝,医院,再有钱还得听医生的。在医院,千万不要与医生谈公平、谈这事合理不合理。与医生谈这些,你走错地方了。
同样,在中国,最没有医院。在医院,病人求医心切,医院说收费多少病人就付多少,从不讨价还价;也无权讨价还价。医院具有权威性,权威性表示不容质疑,它代表正确性。
现在问题来了:医院收了病人钱之后治好了病也罢,有不少绝症,病人家属付了再多的钱,终也无法将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明知拉不回来,一些医生会利用病人家属希望出现奇迹的心理,继续大量用药,而且以进口药为多。特别是当病人在生与死门坎徘徊时,医生更是如同高速路上刹不住车般用药。肆无忌惮用药让病者家属支付医药费如流水无法控制。由此,往往造成人走了欠费一大堆的现象。
“行不违道,言不违仁。”这个问题几乎是积重难返,但会有多么病人及家属站出来指责医生职业道德有问题呢?医院在医疗方向上出了大问题?更会有多少同胞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离去深刻反思西医及西医体系给我们的生活及生命带来哪些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病人不自在,自在无大病。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事:一个人不幸患大病,能不能好转?什么时候好转?个中原因很复杂。病人自身免疫力和自愈力起关键作用之外,药物、治疗方法,这些选择的正确与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个人思想、所处家庭环境、经济能力、营养如何跟上等,也会起到较大的影响力。说食物禁忌,这个能吃,那个最好不要吃,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药食同源的原理同样不可忽视。病者忽视营养的重要性,而只是注重药物疗效的重要性,那就是犯了方向性错误。
当西医被权威化;当医生并无把握使患者快快康复、脱离病魔反复无常的纠缠,那么允许医生有治不好病的案例存在便成为现代医学默认的一种潜规则。病人若遇到这种事,不是想着如何去维权,而总是自叹运气不好、倒霉透顶。至于敢不敢挑战西医的权威化、质疑西医的神圣性,这些问题于病人及病人家属来说甚至想都没想过。由此,医院里时常出现这样一个怪现象:患者毛病治好了,那是西医的功劳(医生一再否定人体自身免疫力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若治不好或治坏了,则表示患者来晚了,迟误了治疗最佳时机。有些病是慢性病,有些则是急性病。面对病情逆变的急性病,病人及病人家属若想说理,找出院方诊断失误或失职之类证据,那是难上加难的事。
二、西医与捣浆糊
当西医医学以“权威化”、“科技化”名义目空一切、无礼中医这个最大对手之时,那么很多怪异现象早晚要发生。比如,患者被查出有癌症病灶,并且是晚期,已浸润扩散转移,这时的医生会对病人及家属说:“快点动手术吧!不然生命随时随地有危险。”
以俗传俗,以讹传讹。医生这话是捣浆糊之话。不要以为穿白大褂的人不会捣浆糊,只要“以药养医”的医疗制度一天不改变,那么每一个医生都可能是“捣浆糊”的嫌疑人。固然,我承认,我不能一概而论,医生当中确有其痛恨捣浆糊而从不捣浆糊之人;也确有其非常善于捣浆糊之人。但是,有多少人会站在社会层面去反思,让医生充当“浆糊手”的不是医生本人,也不是院长,而是这个医疗体系。
试想,哪个医生不想做一个业务精通、口碑不错的“好医生”,但能带来病人源的“好医生”不是靠自己埋头做出来的,而是由这个医疗市场化模式给打造出来的。医院是一个服务行业,“好医生”再好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没“品牌”,谈客户群的建立,歪想。“好医生”想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如蜀道之难。
回到主题。医学常识告诉我们:癌症病灶本身并不会释放毒素;不会索要主人性命;不会产生疼痛感。它之所以要人命,那是因为它们长在人体重要器官上,慢慢损害或阻塞了这些器官,从而妨碍呼吸等人体正常活动。患者从挂号、住院、检查,到手术,三个星期时间都不到,医生居然会在术后对病人家属这样说:“可能或者只能活3个月了。”
这绝对是医生的夸大其词。医生为何要夸大其词呢?这里有几个好处:
1、避免患者家属的质问,可减少与院方矛盾发生;
2、如果不把问题说严重一点,病人不会急着住院治疗;
3、便于把选择权自动交给医生,接受手术、放疗化疗;
4、万一病人走掉,与治疗无关,是因为病人来晚了;
5、如果活得时间很长,病人及家属会心生感激之情。
医生若真这样夸大其词,就是居心不良;就是被“利益”蒙住了眼。要知道,判断患者还能活多久,下这个结论至少要观察三个月,三个星期时间观察是断然不够的。
拿癌症来说,癌症会导致全身任何组织发生癌变。如:皮肤癌、肉瘤、骨肉瘤、血癌(即白血病)、淋巴癌、腺癌。从脏器分布来说,大脑有脑瘤;眼睛有视网膜母细胞瘤;鼻腔有鼻癌、鼻窦癌;口腔有舌癌、牙龈癌;体内有甲状腺癌、肺癌、肝癌、食道癌、胃癌等。从组织学分类来说,有上皮细胞癌、肉瘤、腺癌、淋巴细胞癌等。其中胃癌、肺癌、子宫癌等癌症属于实体癌症。实体癌又叫真性癌,它们是会产生硬块的癌。患者的病灶一旦转移到其它脏器上,治愈率就会很低。原因是实体癌会浸润转移,彻底治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也即:用手术切除无法达到治愈如初的效果。靠手术切除能捡回一条命的人不过是十万分之一,只有大肠癌肝转移的那部分人有例外。晚期患者急于手术,等于就是早早送死。[[1]]
三、行驶在“正确”道路上的西医
现代医学和医疗宣称代表科技,代表科技的东西也就是意味着代表正确。行驶在“正确”的道路上,医生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手术、化放疗也都代表着正确的选择方向。
拿获利丰硕的治癌来说,医生们不管是将实体癌当将非实体癌来细治,还是将非实体癌当作实体癌来大治,都违反了一个基本原则。即:所有的癌症只要没危及生命——没让生命如同失去氧气那样即刻造成心脏停止跳动,那么就不应该当急诊处理。肿瘤不是一天二天就这么快长出来的,它本来就是慢性病而不是急性病。将慢性病将急性病,立马开刀,这是西医治癌思路大错特错的表现。病患者遇到这种情况最好先确定癌的类型与等级,了解开刀、化疗、放疗会有哪些后遗症。忘记癌症还要好,等身体哪天确实难受了,再想办法缓解疼痛。但事实上,很多病人及病人家属听了医生的话后立场不坚定,选择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合作方式。这样的事例用在生活中没关系,大不了下次吸取教训,不再受挨打。但若是用在生命时刻表上,那就不单单是后悔不后悔的事,而是去不去阎罗王那里报到问题了。
因为医疗市场化,患者在看病过程中,医生尽管心里非常清楚每个患者的“最佳治疗”办法,但他们心头的“真话”往往不会向患者真实透露。医生们知道,若坚持“最佳治疗”,医院的利润。为守那块利润,医生对患者和家属往往讲解着另一套的“权威方案”。
举例说:医院消化科一位医生,上班一天,未有病人求诊。快下班时,才来了一个患心血管病的人,是一个农民,因为挂错号来到他的诊室。这位医生违心接单,给这农民开了药。
当农民抓药回来询问他如何吃时,他觉得过意不去,就告诉农民再去挂一个心血管的号。农民突然蹲下身子哭道:“我钱都用光了,没有钱再看病拿药了。”这位医生听了此话,心头如五味子瓶打翻,什么味都人。医院,再不想当医生了。
这个农民是当场发现自己上当受骗的,而很多患者发现上当受骗时往往已是人到晚年,没有精力再去争论是非。如此,造成医界谎言越来越多;也导致现代医学在医术上出现越来越多无法弥补的漏洞。而此时,已有多少个病人倒在“正确的道路上”再也没起来。医院有过错,失去亲人的那种绵绵长痛,又可去哪里申诉?
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我从《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书中摘录的几段案例:
案例之一:“安妥明”,这药在上世纪70年代被推崇为抵抗心血管疾病的灵丹妙药,它能使胆固醇指数降低15%,从而使心肌梗塞出现率降低30%。世界卫生组织曾对1.5万名男子进行试验,分两个组进行:一组服安妥明;另一组吞服外形相同但内容是橄榄油的胶囊。N年之后,结果出来了:前者有个死亡案例,后者只有个死亡案例。对此结果,《柳叶刀》(英国著名的医学杂志)讽刺地评论说:“治疗得当,但患者光荣地升天了。”
案例之二:旧金山加州大学的卡文·萧贾尼医生团队经过至年40年间尸体解剖,在积累的数据总结中发现属于误诊的有1/4。这当中,又有9%的个案属于部分或直接的施治不当。
案例之三:哈佛大学的外科教授兼卫生专家卢西恩·利普说:“在一些领域,有8%的手术是不必要的,但在另一些领域的手术干预,有86%无法从医学的角度自圆其说。”
案例之四:在美国医生开列的处方当中,有三分之一的药属于安慰剂。另外,根据在以色列问卷调查,有6成的受访医生和护理师刻意开列安慰剂做处方。就算没有自愈作用与安慰剂效应,若干可疑的疗法还是可以稳如泰山。病情恶化很少受到质疑,反而被归罪于错误的诊断。如果患者病情在手术后并没有起色,若干主治医生从不会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只会后悔没有切除更多组织。无效医疗的执行者通常不会担心患者和家属的指责,更有甚者,他们还会找借口,说已经尽其所能、试过所有办法了。
案例之五:“沙利度胺”是一种安眠药,服用此药物会在孕妇初期诱发胎儿严重畸形。~年间,世界各地出现约1万个肢体扭曲变形的婴儿,与怀孕的母体有关。
案例之六:新药剂上市需要临床测试。比较年轻和苗条的人应该是首选的测试对象,因为在他们身上不容易产生太多副作用,但是根据《加拿大医学会杂志》的报道,在消炎药的临床研究中,超过65岁的受测者只占2.1%,高龄者才是这类药物的大宗客户。比如治疗阿尔兹海默氏症的药物——“多奈哌齐”,试验团队专找低于65~74岁的年龄层、且较少痴呆症状或其他缺陷者作为测试对象。如此的测试结果会正确吗?
四、父亲之死与经验医学
以上六个案例均来自《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一书。下面我来说说与我亲人有关的案例:
年6月28日,一向身体很好医院,被查出脑卒中有垂体瘤,体积为:2.4*1.8。医院很大,医院,脑外科不擅长。但医生对我们家属说,如果不及时开刀,极有可能引起双目失明。说难听一点,不小心摔一跤都有可能引起双目失明。我们家属提出是否回家商量一下,但医生立即表态,现在病人住在病房里,如果出院了再想进来就没床位了。医生给了我们家属很少的商量时间。最终,我们相信医生之话,同意在此手术。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手术失败了(虽然医生不承认这是一个失败的手术)。失败的理由是:术后第二天,父亲在巨痛中突发高烧、神志不清,双眸对光无任何反应。手术医生担心病人颅内出水,再次做检查(不是CT就是核磁共振,反正都是杀伤力极强的检查)。还好,颅脑内未见积血,只有鼻腔两侧有少许积液。(这里,金碟开刀,术后六小时,病人应该不应该垫枕头有两种版本的说法。这里的医生让我们家属不要垫枕头,医院也是金碟开刀,医生要求术后六小时必须给病人垫枕头。)
开刀第四天,神志一直不清的老父终于有些清醒了,但对光的反应异常迟钝。虽然如此,我们家属从精神几近崩溃的边缘返回来。经蝶开刀,病人一般住七天便可出院了,但老父开刀,医院整整待了12天。第13天,老父终于出院。出院前,作了视觉检查。检查结果为右眼出现局部盲区。
出院后十天,老父看物体越来越不清楚了。医院复诊,开刀医生要我们去找眼科医生。眼科医生私下透露说,这是视觉神经正在萎缩的原因所致。垂体瘤开刀后,应及时打“神经生长因子”之针(自费),以防止视觉神经萎缩。这是最佳黄金时刻,错过这时刻,针下去就没作用了。既然如此,那么开刀医生为何不开这个药给我老父注入呢?再细问,医院药库里这个药目前断货,什么时候补进不知道。
术后,老父一直食欲不振,身子无力,天天想睡觉。我们起初担心是胃炎,去医院拍片,被排除。药下去,脸色是越来越苍白,人也越来越瘦。三个月不到,也就是9月22日,因心律衰竭,离开人世,终年77岁。
我想,如果父亲不开这个刀,用中药调理,垂体瘤肯定会缩小,也绝对不会在术后区区80天里送命。更何况,医生手术也没对垂体瘤全部清掉,必须保留那么一块。就因为医生带有哄骗的语气说:“快开刀,不然随时有双目失明危险的可能。”“今天不签字,明天必须出院,我们的床位很紧张。”我们家属没经验,被吓唬住了,竟然糊涂地同意在这家不医院开刀,让父亲不幸成为试验品了。
最叫人郁闷的是:医生想要开刀,至少应该与眼科医生沟通好。这又不是小手术,眼科医生的建议为何不采纳?特别是术后防视觉神经萎缩的“神经生长因子”之药应该准备好,这么重要的药不准备好就盲目开刀,这岂不是摸着石子过河吗?我们家属一个不经意的签字,竟让亲人永远离开了人间。
这是我家的悲剧,这种悲剧源于我们过于迷信的西医和西医医生,我们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西医其实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种经验医学。
五、何谓“经验医学”?
经验医学是以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医学学说的统称。它的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是各种疾病的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包括各种疾病所特有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药理作用机制等不涉及健康和疾病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其研究方法是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获取经验事实,以此为依据进行归纳和总结;其学说内容是以感性知识为主体,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经验医学的理性认识的抽象程度不高,其内涵和外延各限于特定甚至非常狭小的领域,没有上升到对健康和疾病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高度抽象和高度概括。
经验医学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对象会善变。下面我再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医学专家曾宣布科学研究表明:服用维生素可以有效地防止衰老,但是新的研究成果又告知人们:长期服用维生素会导致罹患癌症的可能。
2、几年前,电视上有一个健康节目,一个医生说:“核桃可以补脑。”有个老外作为嘉宾,问:“为什么啊?”老中医回答说:“你看这核桃是不是像人脑子。”老外笑老中医水平不过如此。近来,西方一个著名的营养学杂志说:“经过我们多年研究发现,长期吃核桃有助于保护大脑。”这篇文章一发表,中国国内学西医的人都改口说核桃是补脑的了。
3、美国西医权威人士曾告诫说:处于更年期的妇女应该多多服用荷而蒙药,它可有效预防冠心病及改善更年期综合症,同时可以推迟更年期的到来,此言一出,不少美国妇女积极响应。然后,最近几年,西医权威人士又改口说:据相关研究表明,处于更年期的妇女如果过多过量地服用荷尔蒙药,非但不可能预防冠心病,相反会容易导致卵巢癌的发生机率增加。西医医学应该是严谨的一门学科,而权威人士这番出尔反尔的言论是否存在被制药厂利益绑架之嫌呢?
早在一百年前,法国医生、生理学家兼科学院院长马根迪说:“医学是一个高明的骗子,我知道它叫作科学。它确实叫作科学,它是无与伦比的科学!医生若不是骗子就是经验主义者。我们的无知依然如故……我现在必须坦率地告诉大家,首先,我对世界上的医学一无所知,我也不知道有谁真正通晓医学……”
作为医生,马根迪说自己对医学一无所知,并且不相信除他以外的人有医学知识。此番话绝非是酒后胡言乱语;也不是贬低自己才智,而是出自他的良心与道义之为。他想让世人明白一个道理:病人的病理表现其实就是生理表现,在这种状况下,医生若采用对抗疗法(也即压制疗法),是一种错误的对策。因为它压制了病人的生理表现,使其无法正常排毒。人体患上病毒岂能不给予正常排毒?这才是西医治疗导致病人死亡的真正原因。
六、作者的发问
读者的你,或许会问:“第一、你说在中国最不讲公医院。监狱不谈,医院是国家医疗体系保障的符号和象征,就如同我去银行存钱,我绝对不会怀疑国家制度下的银行会在某一天倒闭。医院公平缺少,合理缺失,理由何在?第二、我认为西医在西方国家其实没有你说的那么‘权威化’。在西方,只是某些具有垄断性质的制药厂过于‘权威’,但人们只要能找到替代品或替代办法,完全可以不用它,连看病找医生,人们都可以像买菜一样自己选。第三、对于你的父亲之死,我深表同情。但医学是医学,同情是同情。正如我们尊重医学,不能说:我们尊重同情。如果你一定要将医生说成是一群‘居心不良’之人,那么在我眼里,这样的人内心才是真正的‘居心不良’。”
问好了吗?我的回答是:
第一、冰炭不同室,粉墨不同橐。公益不用宣传还是公益,私益再怎么包装还是私益。当原本属于公共事业的医疗机构现在争相逐利试比高低时,医院与病人的关系将不再平等,原有的格局也将被彻底改变。西医——这个曾经让人感觉神圣与纯洁的学科,再也想扬不起从前的尊严感、敬畏感。缺少尊严感、敬畏感,就无公平、合理之处可言。
第二、在这个体制下,医生的解释就是代表权威性解释。比如,一个肝癌患者,身上出现两个癌灶,如果医生说:“癌灶太多,不能手术了,只能作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了(TACE,也称介入治疗)。”那么病人也只能相信医生的话,去做TACE,根本不会想到去了解一下之前自己有没有得过乙型或丙型肝炎。这里,之前自己有没有得过乙型或丙型肝炎,这点很重要。如果验血后甲胎蛋白数值不是很高,那么这个似癌的结节往往只是腺瘤样增生罢了,它只属于癌前期之物,不是癌晚期会转移之物。这么关键重要的话,当班医生会和盘托出吗?
第三、父亲之死,院方有一定的责任,但我们无法提供确切的证据,只能相医院解释为准。按理,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是治疗者与求治者的关系,但西医被权威化后,医院或者说医生在医疗上出现的任何错误都是难以得到及时纠正。医院主动承担医疗责任,医生也不需要承担个人责任,这是“医疗责任集体化”之果。当医生们无责可担,在业务水平上自然不求上进。在这种状况下,医院整体服务水平下降,医患关系紧张就成难免的事了。此时,我们要求医生们做到“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可能吗?
网上,有一个轶名者发帖:《医疗革命冲锋号之一:洋医统治十大罪状》。虽然没具体文字,只有10条大纲,并且虽然语气重了一些,但其中一些话切中要害。这10条大纲是:
一、医疗技穷只会换,换肝换肾换细胞干,人财两空才算完。
二、输液乱用大泛滥,肾衰尿毒之根源。
激素是把软子残害身体证如山。
三、仪器检查费高昂望却步,榨百姓无用检查财源广。
洋人喜赚仪器款。
四、流水花钱去住院,天价费用是座山,百姓望洋去兴叹。
五、住院无钱就停药,任由死活不去管。
六、手术未行先划押,要了你命也无言。
七、放疗化疗是杀人刀,却在明知又故犯。
八、血液传染不眨眼,爱滋、乙肝隐藏蒙在鼓里边。
九、牛论流毒传广泛,害人精神催垮防线。
十、独霸医疗太垄断,州官放火太随便,百姓点灯有人管。
[[1]]见《不要再上癌症的当》一书P54,日本近藤诚著。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年出版,作者通过大量临床实例、个案研究及医学资料举证,提出自己别具一格的医疗见解,以帮助所有癌症患者及其家属走出身心俱疲的治疗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