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介入血管外科与急诊医学科合作,采用机械取栓及急诊血管成形术连续成功救治两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血栓)急危重患者。
来自唐县66唐县岁的男患者由于突发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不能言语、烦躁,急查头颈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提示,患者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经我院介入血管外科会紧急会诊,结合患者以前有左侧颈内动脉狭窄病史,考虑患者为左侧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如不及时救治将导致大面积脑梗死,这样患者的极有可能致死致残。在患者发病3小时后,我院介入血管外科立即为患者行急诊脑血管造影、左侧颈内动脉开通及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右侧肢体肌力即刻有明显好转,转入急诊ICU观察治疗。术后24小时复查头部CT提示患者并未发生大面积梗死,患者右侧肢体肌力恢复迅速。术后第5天患者已经能够发音,但吐字仍不清晰,而右侧肢体肌力接近正常水平。术后第10天,患者除仍有吐字不清外已经能够独立下床活动。
34岁女患者家住容城县,入院前突发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伴言语不利,恶心、呕吐5小时。女患者在晚上将近23点来到我院急诊医学科就诊,我院急诊接诊医师,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既往病史(患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病史13年)和头部CT检查结果(已排除颅内出血),高度怀疑颅内大血管急性堵塞,立即请我院介入血管外科会诊,并于当晚23点40分(即患者发病5小时50分)为患者行急诊介入诊疗,术中急诊造影提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我院介入血管外科立即给予机械取栓,顺利开通右侧颈内动脉,恢复颅内血流。术后,患者言语立即得到恢复,左侧上下肢肌力部分恢复,能够抬离床面。术后24小时复查头部CT提示,没有出现大面积梗死,患者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左侧肢体肌力近正常。术后第4天,患者已经能够独立下床行走,没有不适表现。
我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李志强介绍说,随着人口老龄化,当前急性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国民的主要疾病,其致残致死率极高,并呈现发病年轻化趋势。李志强主任表示,机械取栓明显提高了闭塞血管开通率,有效降低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致残率,并没有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从而证实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的高效、安全。另外,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时间窗延长到症状发作6至8小时内,大大提高了机械性取栓的可操作性,从而能够救治更多相关患者。李志强主任表示,去年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导规范》,随后中华医学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更加规范了此项技术的开展。
●延伸阅读:
河大附院介入血管外科具备独立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及急诊血管成形术能力
我院介入血管外科在李志强主任的带领下从年在省内率先开展神经介入诊疗技术,当前已能独立对包括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颅内外血管(颈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进行介入诊疗,年综合介入手术量达到例,其中神经介入诊疗例以上,先后派业医院、医院等国内神经介入治疗中心进研修。科主任李志强目前兼任中华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科室副主任鄂亚军在年赴全球著名的神经介入诊疗中心——医院(Krupp-krankenhaus)访问学习,跟随Renechapot教授学习,参与了大量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急性血管成形治疗手术。目前,在我院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兄弟科室的协同配合下,介入血管外科已具备独立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及急诊血管成形术能力,并以成功完成多例。
●疾病介绍: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可控危险因素,因此,降压治疗对预防卒中发病和复发尤为重要。
河大附院介入血管外科/供稿
党办室/整理编辑
医院官方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北京中科白瘕风级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y/9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