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早报》报道
医院实力打造高水准心脑血管疾病救医院救治无缝对接
年,青岛市新发急性心梗报告发病率为.08/10万,死亡率为90.10/10万;新发脑卒中报告发病率为.45/10万,死亡率为.60/10万。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急危重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抢救必须分秒必争。
年12月份医院挂牌国家级胸痛中心,标志着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年3月份,医院正式成为青岛市溶栓地图2.0版成员单位,目前正着力打造山东省卒中中心。
医院坚持打造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这两条救治通道,医院救治无缝对接,以及区域协同救治,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同会诊、通力救治系统,为青岛市乃至周边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打造出了一张生命救治网络。
胸痛中心
一键启动“门球时间”大为缩短
急性胸痛,病因复杂多样,患者发病初期的90分钟内,对患者病因做出准确判断并实施正确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在普通急诊流程中,从拨打,到院前急救、医院做相关检查,再到手术,要经历多个环节,耗费大量时间,很多患者因此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而“胸痛中心”凭借无缝隙的抢救流程,极大缩短了危急患者的抢救时间。
作为国家级胸痛中心,医院打造了成功的救治模式,这一救治模式对患者的好处也是立竿见影。4月20日晚9时30分,78岁的张先生已经持续胸痛了4个小时,服药后疼痛依然不能缓解,无奈之下他拨打求救。医院急救车疾驰而至,出诊护士现场做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医院的途中,心脏中心已经接到了通知,做好了准备。
急诊就是命令,急诊PCI医院。晚10时22分,医院,紧急接受抽血、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排除新冠病毒,确定开展接入手术。
晚10时45分,张先生被推进导管室,医护人员早已进入备战状态,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患者的心血管前降支开口和近端狭窄96%以上,中后段也有90%的狭窄,介入团队凭借缜密娴熟操作,当晚11时完成球囊扩张。随后顺利植入两枚支架,患者胸痛症状消失。张先生从就诊到球囊扩张后血流恢复,仅用45分钟,就转危为安了。
医院副院长、胸痛专家路长鸿介绍,现在虽然天气回暖,依然是急性心梗患者高发的季节,近期很多胸痛患者频繁入院,医院在持续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不断加强患者救治力度,“门球时间”大为缩短,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卒中中心
从入院到溶栓仅用20分钟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最重要的关键点在于“快”,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速的救治。
医院作为青岛市溶栓地图2.0版成员单位,以建设区域卒中中心为己任,合理分配各项资源,优化诊疗流程,建造24小时待命的“绿色通道”,为患者生命和健康争夺宝贵时间。经过1年多对卒中中心绿色通道精准打造,医院最快可实现DNT(从入院到溶栓时间)仅用20分钟。
脑卒中患者入院后,涉及分导诊、急诊挂号、放射、检验、收费、住院等多个流程与环节,医院卒中中心畅通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并不断地升级和再造,使患者入院后能够尽快得到救治。
目前医院可实现患者入院后10分钟内进行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20分钟内完成颅脑CT检查,40分钟内检验科出具急诊化验报告,30分钟内进行静脉溶栓。同时具备动脉溶栓及取栓能力,对需要动脉取栓的患者,1小时内完善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或颅脑CTA检查或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查。
患者陈先生发现自己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后,上午9时25分到医院急诊科就诊。急诊科分诊护士立即识别为卒中患者并进行标示,通知急诊医师并请神经内科会诊。患者在上午9时31分完成颅脑CT检查,神经科医师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排除静脉溶栓禁忌证,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9时45分给予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到上午10时45分溶栓结束,患者左侧肢体活动不灵缓解。但中午12时患者再次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并反复发作,遂于下午1时30分实施脑血管造影及动脉溶栓术,手术后患者完全康复出院。
“自卒中中心运行后,当患者被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且发病时间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可以及时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有效降低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医院神经科副主任薛慧芳介绍,目前神经科开展的急性脑卒中治疗技术有静脉溶栓治疗、动脉溶栓治疗、机械取栓治疗、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介入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等。眩晕症的治疗也是神经科一大特色。
两条救治链
预防治疗康复健康每个环节紧紧相扣
在医院,对心脑血管患者高水准的分类诊疗、联合救治,不仅体现在急救环节,更体现在从预防、筛查到治疗和康复的多学科诊疗体系中的每一环。
患者李女士曾因突发胸痛就诊于医院,造影检查显示严重的三支病变,她被直接转到心外科实施了搭桥手术。住院期间,心脏康复中心副主任郭晓为其制订了具体的康复方案,在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康复训练后,李女士的心功能大大改善,觉得浑身有劲了,上下楼也脚步轻了,整个人都觉得有精神了。
在神经科,有些脑卒中患者虽然从死亡线上被救回,但偏瘫、失语等脑卒中的后遗症却让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患者林先生在突发卒中后,病情反复,出现左侧肢体不灵、言语不清等症状,被送往康复中心进行治疗。康复医师为其制订了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治疗师按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让患者从肢体、语言、心理等层面尽快康复。
医院副院长、康复中心主任姜德波介绍,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强调一个“早”字,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是恢复偏瘫、减轻残疾的最关键因素。病情稳定48小时后,就能开始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两手都要抓
急诊门诊分开设置排除交叉感染隐患
疫情期间的胸痛和卒中绿色通道建设做到科学防控和有序就诊“两手抓”。对于胸痛患者,“时间就是心肌”,从患者入院到开通血管的时间越短越好;对于卒中患者,“时间就是大脑”,从患者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越短越好。
为此,医院急诊通道和发热门诊分开设置,有效排除交叉感染隐患。根据国家及省市新冠肺炎防控相关规定,医院门急诊患者绿色通道流程,完善流调及相关检查,采取防护措施,确保就诊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
急救一线人员争分夺秒,在做好患者及自身防护的同时,尽力缩短救治时间,为患者争取更好的预后。为此,医院心脏中心、神经科和急诊科分别进行了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情景模拟演练,优化救治流程,努力为每一位心脑血管病患者保驾护航。
救治网络广
分级诊疗惠及全市更多心脑血管患者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为满足基层乡镇患者就医需求,4月26日,医院医联体帮扶行动走进莱西南墅卫生院,医院与医联体联合抗疫的第三场活动。随着心脑血管疑难杂症患者通过医联体源源不断地转入医院,一张覆盖青岛及周边县市的急救网络已然形成。
在心脑血管疾病救治领域,医院的已经走在半岛地区前列,亮出了一张闪亮的名片,医院区域性心血管病诊疗中心的强大优势和多学科协同会诊、多科室通力救治的综合水平。随着医院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建设的优化升级,必将有更多患者从中受益。
来源丨青岛早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l/1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