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后循环卒中由于临床症状颇具混淆性,一直是让神经科急诊防不胜防的一种疾病。近日,BMJ杂志以一个病例做引,梳理了后循环卒中容易漏诊的具体原因,以及有助于诊断的技巧。
典型病例回顾
63岁男性,既往有先兆性偏头痛、高血压和焦虑症病史,由于头痛5天而在当地急诊部门就诊。患者的头痛与以往的偏头痛发作有类似之处,但变得比平时更严重,并且伴有间歇性复视、失衡、言语和吞咽障碍。患者在当地急诊接受静脉输液和镇痛治疗,出院诊断为“偏头痛”。
出院后第2天,患者的症状再次恶化,临床检查发现垂直方向复视,凝视诱发急跳性眼震,共济失调步态,以及右侧过指试验阳性。头部CT和血管造影显示右侧椎动脉V3和V4段(远端)血栓,以及右侧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域梗死;随后的MRI扫描进一步显示了其他部位的后循环梗死(图1)。
图1患者的影像学检查,A、B:轴位T2序列;C、D:轴位DWI序列;E:MR血管造影
可见右侧枕叶和小脑的急性梗死,右侧椎动脉显影突然中断(粗箭头),左侧椎动脉(细箭头)迂曲上行,终止于小脑后下动脉(中断箭头),基底动脉(三角箭头)未接受来自双侧椎动脉的供血,而是显示Willis环的逆行充盈
为什么后循环卒中容易漏诊?
后循环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发出的颅内血管,这些动脉共同供应脑干、小脑、丘脑内侧和后外侧、枕叶,有时还供应内侧颞叶和顶叶部分(图2)。
图2后循环动脉供血区域及梗死时的症状
后循环卒中在全部缺血性卒中里约占20%,根据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注册研究(NEMC-PCR)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后循环卒中患者平均年龄为60.5岁,63%为男性,大约1/4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在所有后循环卒中患者中,超过1/3的患者在急诊首诊时被误诊,这一比例是前循环卒中误诊率的3倍以上。表1说明了后循环卒中比前循环卒中更难识别的原因。
然而,后循环卒中的诊治形势十分严峻,例如小脑梗死很可能进一步恶化,导致梗阻性脑积水和脑干受压,基底动脉闭塞则可能导致闭锁综合征等严重后果。
因为种种的诊断难度,后循环卒中的平均溶栓时间比前循环卒中更晚,即“门到针”时间更长,并且更可能在4.5小时的溶医院。不过也有研究显示,一些患者在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也可从动脉内溶栓或机械取栓术中获益。
在本文开头的患者中,由于首诊医生没有注意到复视、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的重要性,因此出现了漏诊。此外,偏头痛病史也为医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诊断窘境,具体包括:
?偏头痛患者本身便更容易出现继发于急性局部缺血的头痛;
?先兆偏头痛患者卒中发生率较高;
?偏头痛更常与颈动脉和椎动脉夹层相关;
?偏头痛也可引起暂时性神经功能缺损而无头痛。
如何准确诊断后循环卒中?
仔细的病史采集
临床医生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l/1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