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不治死亡率高
大多数人对“中风”多少都有一点认识,可是对“小脑中风”的认知却非常贫乏。由于其发作时可短至数十秒钟或几分钟,一般也能在一天内缓解,而且症状也不太明显,因此往往会被忽略。但“小脑中风”却可以是中风和脑梗塞的前兆,一旦小脑出血或梗塞,造成的死亡率也会相当高。
小脑中风是由缺血性或出血性血管病变所引起。缺血性小脑梗塞是最常见的类型。除了偏瘫症状不太明显易被忽视,也常常会无法识别并误诊为其他病变,例如晕眩症里的梅尼尔氏症或耳水不平衡等,而耽误了黄金时间。
通常小脑出血不治死亡率很高。梗塞性的病情发生也很急,那是因为小脑比大脑小10倍。故此小脑一旦出血或梗塞,占的空间百分比会很大,并容易产生严重的脑水肿导致脑死。
小脑中风的特点是发作急、时间短、恢复快,并有5个表现特点:头晕、站立不稳、视物不清、言语不利和肢体麻木。重者可能偏瘫或伴随尿失禁的现象。有的也会引起复视,眼球运动受影响,眼神呆滞。尤其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颈椎病患者,如果突然产生以上症状又很快恢复,就须提高警惕。
何谓小脑中风
小脑中风和一般常见的中风是有所区别的。一般的脑中风好发生于大脑部位,起病迅速。常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肢体活动不便或语言功能障碍突然失语;小脑中风的病变位于小脑,常表现为走路不稳或偏向一侧、容易摔跤,如同醉酒的步态,突然头晕、眩晕,伴随天旋地转,说话不清等。
易发者有以下6类:
有动脉硬化病史者;
血脂、血压、血液黏度增高者;
体胖,缺乏运动者;
滥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
有中风、冠心病、糖尿病家族病史者;
长期大量吸烟和酗酒者。
小脑中风的表现:
●一侧肢体无力或无先兆跌倒。
●偏身感觉障碍,一侧面部或肢体突然感觉麻木和不适。
●偏盲,同一侧的眼睛看不见东西。
●失语,说不出话或说出别人听不懂的话,也读不出自己熟悉的字。
●眩晕兼恶心、呕吐、天旋地转。
●复视,视物有双重影子。
●发音及说话舌头打结、吞咽困难、饮水易呛。
●共济失调,走路左右摇晃,动作不协调。后遗症若严重还会引起出血后脑积水,导致脑干损伤,引起昏迷甚至出现脑死。
中医对证和分型
古代中医把小脑中风列为脑卒中(中风)范畴。脑出血相当于脑卒中的入腑入脏;脑梗塞相当于脑卒中的在络在经。根据病情轻重,临证可分中经络和中脏腑。在治疗方面,中经络以息风通络为主;中脏腑则以苏醒神志为务急。分型上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小脑出血:临床上分闭证和脱证两种。
症状:闭证的主证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脱证的主证是两手撒开、张口不闭、两眼紧闭、鼻起鼾声、小便失禁、四肢逆冷。
治疗:针灸为主,施以体针和朱明清头皮针。后遗症:半身不遂。
对治:补气活血、祛瘀通络。处方:补阳还五汤
●小脑梗塞:起病缓慢,多数患者在睡眠中发生。因风痰流窜,经络淤阻。
症状:头晕、走路不稳、语言不利,甚或半身不遂和手脚麻木。
对治:宜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处方:大秦艽汤/小续命汤
食疗药膳
●饮食上要多加注意,宜食以下几类食物:
1.富含类黄酮与番茄红素的食物。此类食物含有抗自由基,有助防止血管硬化和血凝块堵塞脑血管。日常的食物如洋葱、胡萝卜、南瓜、草莓、红葡萄和番茄等。
2.菌类食物如黑木耳、香菇类及灵芝等,都有助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和增强体力。
3.富含高钾的蔬菜和水果(新鲜黄绿色蔬果如香蕉、玉米、柿子、韭菜、菠菜、猕猴桃等)具有预防中风的作用。因为可助调整细胞内钠和钾的比例,减少体内钠的潴留,从而降低血压,防止出血性中风的风险。
●禁忌或尽量少吃的食物:
1.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胡椒、香料(丁香、桂皮、大茴等)。
2.油煎、油炸、熏烤食物如炸鸡、烤鱼。
3.加工食品如罐头、泡菜、臭豆腐、咸鱼。
4.高胆固醇食物如虾、蟹、肥猪肉等。
预防保健注意6症状
若要预防小脑中风,平时就得特别注意以下6个小症状:
1.走路不稳、不由自主地偏向一边,无法走直线。
2.肢体不协调,例如穿衣服扣纽扣或吃饭拿筷子时非常不顺。
3.食欲不好,常想呕吐,感觉恶心。
4.无故发生头昏或晕眩。
5.吞咽困难,口齿不清,脸部麻痹。
6.手不时颤抖,不由自主地晃动和无力。
上述症状若能及早发现,对治疗有很大帮助。充足的睡眠也是降低小脑中风发作的预防之道。
此外,也可随时自我检测是否有小脑中风的迹象:
1.指鼻试验:伸直上肢,然后以食指指触自己的鼻尖。试验时先睁眼,过后闭眼做此动作。若某侧肢体动作缓慢笨拙,手指活动时发生摇摆或颤动,且不能准确地指触到鼻尖上,为阳性。
2.跟膝胫试验:仰卧,抬高一侧下肢,以足跟置于对侧下肢膝盖上,再沿胫骨前方向下滑动。若足跟不能准确地置于膝盖上,亦不能直线地沿胫骨向下滑动,应留意。
若有以上现象,建议早日求治为妙。
还可进行一些按摩以预防和缓解:按压百会穴、风池穴和内关穴。脚底按摩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拇趾腹根部靠近第二节趾骨处(右半部小脑及脑干的反射区在左脚;左半部小脑及脑干的反射区在右脚)。按摩手法:以一手握脚,另一手的拇指指端施力,向趾根方向按摩。
本文图片来源于构思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l/13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