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癫疯办法 https://m-mip.39.net/nk/mipso_7659723.html卒中后约有50%的患者存在感觉功能损害,70%患者存在运动功能损害,并且感觉和运动功能损害常常共同出现。卒中后早期进行有效的评估及训练有助于患者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1.评定量表的应用
患者综合评定需使用标准化的量表,临床常用量表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rokeScale,SSS),欧洲卒中量表(TheEuropeanStrokeScale,ESS)以及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等,根据评分判断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并制订针对性护理方案。其次可将评价和预期结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3级证据),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以获得最佳的功能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a级证据)。
2.护理
康复训练是运动-感觉障碍患者的重要护理干预环节,必须建立感觉-运动训练一体化护理方案。训练的强度和时间应考虑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目前没有关于康复强度或持续时间没有统一的准则(2a级证据)。
2.1肌力评估
临床常用六级肌力评定法评估肌力(1a级证据)。改善卒中后肌力的有效方法包括:渐进式抗阻训练;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常规康复治疗相结合;电刺激。这样可以提高肌力有助于活动能力的恢复,且肌力增加后不加重痉挛状态(2a级证据)。触觉(浅感觉)和肌肉运动知觉(深感觉)可通过特定感觉训练而得以改善,感觉关联性训练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改善。采用经皮电刺激联合常规治疗可提高感觉障碍患者的感觉功能,同时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2b级证据)。
2.2体位摆放与训练
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多为弛缓性瘫痪,脑卒中患者由于运动功能损害的持续存在,关节易发生挛缩而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为17%-81%。错误的体位摆放姿势及训练方式可能会诱发和加重肩痛、肩手综合征、肢体肿胀、废用综合征、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1a级证据)。
2.2.1良肢位摆放
①患侧卧位(第一体位/首选体位):患侧肢体在下方,健侧肢体在上方的侧卧位。
患者头下给予合适高度(一般为10-12cm)的软枕,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支撑;
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手指伸展,掌心向上,手中不应放置任何东西,以免诱发抓握反射而强化手的屈曲痉挛;
患侧髋关节略后伸,膝关节略屈曲,踝关节屈曲至90°;
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后边的软枕上,避免放在身前,以免引起患侧肩胛骨后缩;健侧下肢充分屈髋屈膝,腿下放一软枕支撑。
②健侧卧位:健侧肢体在下方,患侧肢体在上方的侧卧位。
患者头下放置合适软枕,胸前放一软枕;
患肩充分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置枕上,掌心向下;
患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尽量前屈90°,置于体前另一软枕上,注意患侧踝关节不能内翻悬在软枕边缘,以防造成足内翻下垂;
健侧肢体自然放置。
③仰卧位:面朝上的卧位。
患者取仰卧位时头下软枕不宜太高,以防因曲颈而强化了病人的痉挛模式;
患侧肩下垫一厚软垫,使肩部上抬前挺,以防肩胛骨向后挛缩;
患侧上臂外旋稍外展,肘、腕关节伸直,掌心朝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患侧肢体放置于枕头上;
患者髋下放一枕头,使髋向内旋,患侧臀部、大腿外侧下放一枕头,其长度要足以支撑整个大腿外侧,以防下肢外旋,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
足底不放任何东西,以防止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
④床上坐位
患者背后给予多个软枕垫实,使脊柱伸展,达到直立坐位的姿势,头部无须支持固定,以利于患者主动控制头的活动;
患侧上肢抬高,放置于软枕上,有条件的可给予一个横过床的可调节桌子,桌子上放一软枕,让病人的上肢放在上面;
患侧肘及前臂下垫软枕,将患侧上肢放在软枕上;
髋关节屈曲近90°。
2.2.2肢体训练
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疾病症状不再进展后48小时可开始进行康复训练,训练方式和强度选择依病情逐渐增加。运动时,由上到下,由健侧到患侧肢体,由近及远,有顺序进行肢体的内收、伸展、主动、抗阻训练;活动时,注意从大关节开始过渡到小关节,动作轻柔缓慢。恢复期患者可以在康复师指导下在床上活动、坐起、坐位训练,逐步到站立及站立平衡、迈步训练。康复训练应由专业的治疗师根据患者功能障碍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2a级证据)。
2.3并发症的护理
2.3.1跌倒
40%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内出现过跌倒(2b级证据),因此推荐卒中后患者采用Morse跌倒风险评价表进行跌倒评估,并根据跌倒危险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1a级证据)。
①轻度跌倒风险及时宣教帮助患者熟识病区环境,增加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对护理人员及环境的要求,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及陌生感;指导患者注意生活起居的安全。②中度跌倒风险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告知其服用某些药物可引起共济失调及体位性低血压,提高患者自我保护的意识;劝说男性患者使用夜壶排尿,患者外出时应有人陪同,步态不稳者使用轮椅及拐杖。③高度跌倒风险告知家属及患者不要擅自下床及离开病房,加强巡视,床头挂醒目“防跌倒”警示牌;无法起床者应教会患者床上完成大小便,能起床者在床旁设置移动便椅;安置床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约束躁动患者。2.3.2深静脉血栓(deepvenotlsthrombosis,DVT)形成DVT是脑卒中后最初数周内严重的危险并发症。肢体活动的减少、卒中的严重程度等是卒中后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早期运动可能对防止深静脉血栓非常重要(3级证据),每天步行至少50英尺可使脑卒中后DVT发生率明显下降,早期补液也能为预防DVT提供保护作用(3级证据)。药物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低分子肝素禁忌或不可用时,使用普通肝素(2b级证据)。护士在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首选腹部,注意左手的拇指与食指将腹壁皮肤捏紧,针头垂直全部刺入腹壁皮肤皱褶内,回抽无回血后,缓慢均匀注入药液。拔针后按压穿刺部位一般不少于3min,并观察患者出血情况。注射时避开脐周5cm,每次注射部位需间隔2cm,操作时应掌握正确手法防止局部出血,避免重复组织损伤(C级证据)。目前不再使用抗血栓弹力袜来预防DVT,推荐使用间隙气动压力装置预防DVT、低分子肝素预防DVT(1a级证据)。推荐意见:(1)卒中后24h应用效度好、标准化的量表综合评定脑卒中患者的病情严重情况(A级推荐);(2)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A级推荐);(3)训练的强度应考虑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B级推荐);(4)卒中后患者使用(theUKMedicalResearchCouncil,MRC)进行肌力评估(A级推荐),对于脑卒中肌力差的患者,应选择相应的肌肉训练方法进行肌力康复锻炼(B类推荐);(5)临床上偏瘫患者应按照良肢位进行体位摆放(B级推荐);(6)卒中后患者出现运动障碍时,可使用Morse跌倒风险评价表进行评估(A级推荐);(7)护士掌握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的手法(C级推荐);(8)不推荐患者使用抗血栓弹力袜来预防DVT(A级推荐),推荐使用间隙气动压力装置预防DVT,低分子肝素预防DVT(A级推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l/14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