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10月29日
是第15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医体融合,预防卒中”,口号是“科学运动,健康生活”。
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在万人以上,因脑卒中而死亡人数每年超过万。目前,全国脑卒中患者约有~万,其中三分之二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需要照顾。每年因脑卒中造成经济损失高达0亿。
脑卒中防治宣传海报
脑卒中
给患者带来了难言的痛苦,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合理选用药物,可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脑卒中即人们常说的“中风”,包括出血性与缺血性中风两大类,通俗地说,就是包括脑出血与脑梗死(脑梗死)。
脑卒中的预防又分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脑卒中发病以前的预防,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早期纠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使健康人群推迟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或避免发生脑卒中。而在脑卒中发生后,继续积极治疗后遗症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防止再次发生中风,是二级预防的基本内容。
1
ARB降压防卒中
高血压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非高血压患者的3~4.5倍;我国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有40%~50%可归于高血压。但遗憾的是,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以及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都比较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抗高血压药对于预防卒中的发生和再发十分重要。
8年3月22日,参加我国首届心脑血管病联合防治高峰论坛的11位专家着重强调了这个观点。11位心脑血管病专家联手推出首个“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防治卒中专家共识”。
在ARB类药物中,缬沙坦是迄今为止拥有最多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专家指出,该共识所列举的众多国际临床试验中,在日本完成的研究是首个针对亚洲人群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其结果显示,在同等降压的情况下,与非ARB药物组相比较,缬沙坦组新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40%。
专家们强调说
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ARB在降压的同时,还有延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心脏重构、降低房颤发生及复发的作用,所以,它在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及再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氯沙坦与缬沙坦同属于ARB类降压药物。一项研究共纳入例伴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随机给予氯沙坦或阿替洛尔的联合治疗。为期54个月的治疗结果表明,以氯沙坦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具有强效降压作用,在终点事件上,氯沙坦方案治疗优于阿替洛尔方案。前者更显著地减少了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
近期关于活性药物的众多对比研究中,氯沙坦也被证实在同等降压基础上能进一步降低脑卒中的危险。
我国有专家指出,对高血压患者加强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建议采用氯沙坦等循证证据充分、疗效确凿、耐受性好的药物进行抗高血压治疗,力争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
2
他汀降脂防卒中
中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增高不仅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危险,而且也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此,防治血脂异常(主要是高胆固醇),不仅是针对冠心病的预防,同时对脑卒中的预防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降胆固醇药物,且具有多向性作用,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作用和稳定斑块作用等,这些都有助于预防脑中风。
已有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在冠心病或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使用他汀类药物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他汀类药物亦被证实可明显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对缺血性卒中具有二级预防作用。
国外另一项研究显示,发病6个月内的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每天服用80毫克他汀类药物中的另一种药物阿托伐他汀,可以使再发卒中降低16%,缺血性卒中下降22%。这个划时代的研究揭开了卒中二级预防的新序幕,预示神经内科他汀时代的真正到来。
不过,需要特加强调的是,每天服用80毫克阿托伐他汀也许会导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轻微上升,所以,具有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患者不宜选用此种药物。国内有人观察阿托伐他汀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不良反应,选择神经内科脑梗死出院患者共例进行观察,发现口服阿托伐他汀每天20毫克或40毫克,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可靠。
3
多种药物用于卒中二级预防
目前认为,对脑梗死中风二级预防有较好作用的药物有如下几种:
抗血小板聚集类--阿司匹林: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是血液凝固形成血块,堵塞了脑血管,导致局部脑组织没有血液供应,进而发生坏死,又称为脑梗死。血液凝固的过程中血小板起着关键的作用。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起到防止血液凝固,进而预防脑梗死的作用。
阿司匹林是目前卒中防治中的最基本用药之一。虽然有些不良反应,但一般可通过保护胃肠黏膜、监测血液系统变化来避免。国际公认的阿司匹林用量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
神经活化剂--ATP(三磷酸腺苷):脑梗死时,脑组织缺血缺氧明显,葡萄糖有氧代谢减少,无氧代谢增加,乳酸堆积,细胞内外酸中毒,离子内环境紊乱,线粒体呼吸链破坏,ATP生成减少,能量供应障碍,线粒体肿胀,破坏致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水肿,脑电活动降低,此时及时补充外源性ATP,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防止脑坏死、变性,使受损而未死亡的神经细胞功能恢复,能预防脑梗死后痴呆等一系列病症。ATP因为价格低廉但效果明显,成为脑梗死二级预防不可或缺的用药之一。
脑保护药物--复方脑蛋白水解物:复方脑蛋白水解物片(脑活素片)能通过血脑屏障,促进脑神经元的蛋白质合成和加强脑神经的呼吸作用,并增强脑组织内葡萄糖和氧的利用,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起到保护脑细胞,促进受损脑组织功能恢复的作用,是脑梗死二级预防较佳防治药物。
链接:滥用维生素E可致脑卒中
作为强抗氧化剂的维生素E,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神威。很多的证据有利于这样观点的确立:维生素E能降低心脑血管病即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并对其有治疗作用,能减少心脏病和脑率中的再次发作和降低死亡率。目前有不少老年卒中后遗症患者在服用维生素E治疗。
但近年专家指出,一些新的研究揭示,服用维生素E,尤其是大量服用会增加出血(如脑出血)的危险性。
国外在19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发现,摄入维生素E小于或等于IU/日有益于健康,无不良反应,而大于IU/日,死亡危险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若维生素E补充量等于或超过IU/日则可显著增加死亡危险。
原因在于维生素E有抗凝血活性,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增加出血性卒中发生危险;尽管低剂量维生素E有抗氧化活性,高剂量却成了促氧化剂。
此外,摄入大剂量维生素E可妨碍其他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功能的发挥。因此,维生素E不能过量摄取。我国学者认为,服用维生素E不宜超过每日3次,每次毫克,这样的剂量是相关安全的。(注:毫克与IU的换算,不同厂家的产品由于纯度不同换算值不同,一般1毫克相当于1-1.5IU)
另有文献报道,雌激素可能使卒中危险加重。国外一项研究院发现,对于已知患有脑血管病的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有可能增加其发生致死性卒中的危险。
研究人员之一,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Brass说:“对于已患有脑血管病的绝经后妇女,雌激素对预防复发性卒中或死亡无效。雌激素有可能增加致死性卒中的危险,在卒中之后使用还可导致更严重的神经病学损害。”
他认为,造成卒中严重程度增加的机制还有待探讨。由于雌激素能下调N-甲基-D-天冬氨酸盐受体,所以卒中率的上升原因可能是过量谷氨酸盐造成的脑损伤。
基层风采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l/1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