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意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体系中的著名拳种之一,在国内外广泛流传,该拳内容丰富,包括有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形意拳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与中医脏腑学说相统一。中风后遗症患者多有气血不活、脏腑不调、经脉不畅等病理表现,通过练习形意拳,达到“通则不痛”,使患者气血调和、脏腑通利、血脉调畅。广泛应用于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日常锻炼中,使患者肢体僵、痛得到缓解,促进运动能力恢复,提高生活能力,达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关键词:形意拳;站桩;脑卒中;康复;理论探讨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由于脑组织缺血或出血引起损伤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不仅仅是中国死亡原因排名第一的急性脑血管病,同时也是导致成年人致残的重要因素,该病具有死亡率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给病人带来沉重经济压力等的特点[1]。脑卒中患者后遗症包括有认知障碍、偏瘫等,给患者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2]。
“形意拳”又称“心意拳”、“行意拳”、“六合拳”,作为我国传统武术中著名的拳种之一,其在河北、山西以及日本、美国等地区和国家广泛流传。形意拳内容丰富,包括有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
1形意拳中的中医理论
1.1三体式桩功
三体式桩功的练习要求习者必须做到六合,即要始终保持形意相合、意气相合、气力相合,形神气力咸至;此外,还要做到手足、肘膝、肩胯相合,内外保持一致,因此称为“六合”[3]。
形意拳作为桩功的一种,虽然外在处于“静”的状态,但是内在的意念却在保持不息的“动”,即外静而内动。在使全身骨骼肌肉放松的过程中,经络中的瘀滞得到疏通,气血流畅旺盛,五脏六腑的阴阳调整到平衡状态。心静的整个过程能极大地保护脑组织,改善脑功能,而脑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主宰,故站桩是一项同时调节心理和生理的运动。形意拳练习时要求“舌顶上颚”、“气沉丹田”,上颚处有“天池穴”,当用舌头顶住此穴时,口内即生津液,明朝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提出,使津液下咽至丹田,可使其化为气血,从而滋补肾中真精。肾乃先天之本,肾气的盛弱,与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有密切的关系。借助于丹田将自然界之清气进行吐纳,并使意念集中在丹田部位,长期坚持做能够达到生气、生血的疗效,气血得生,肾中得到充养,从而使得身体健康而百病皆除[4]。
1.2五行拳
中医藏象学说理论,将五脏置于人体生命活动中心,发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并借助于经络的联系功能,配合六腑,联系体表、五官九窍,以精、气、血、津液等为其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构成一个既各有其生理活动特性,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命活动整体。形意拳与传统中医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
形意拳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形成了各种练法和套路,它结合了木、火、土、金、水五行思想,分别为、崩拳(木)、炮拳(火)横拳(土)、劈拳(金)和钻拳(水)。与五行相同,形意拳的各拳势也是相生相克的,形意拳《相生歌》说道“劈能生钻钻生崩,崩能生炮炮生横,横能生劈各形本,万物予土五行生。”根据各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五行拳的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各有其分别对应的五脏、五腑、五官、形体等。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行拳
崩
炮
横
劈
钻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形体
筋
脉
肉
皮
骨
崩拳属木,“木曰曲直”。练习时需对期门、章门摩擦,久练可维持筋德坚韧刚强之性,使肢体关节屈伸自如,提高各关节的活动范围;炮拳属火,“火曰炎上”。通过调节心经的极泉穴、少冲穴和心包经的中冲穴等,加强心肌力量,增强心脏的泵血机能,促进血液和加速新陈代谢;横拳属土,“土爰稼穑”。崩拳的运动会带动任督脉、带脉和足太阴脾经等经气的运动,起到促进消化系统消化功能的作用,改善脾胃功能,培补后天之本,后天之本得固,诸病得却,起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劈拳属金,“金曰从革”。在练习过程中,中府穴和少商穴要保持同时吃力,启动肺经十一穴之经气,在练习劈拳的时候,左右式会同时交替,在交替变化过程中,会带动任督经脉气血的交流通畅,经常练习劈拳,会提高肺活量,促进肺的供氧能力。劈拳的练习能够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循环,保持心脑血管疾病病情的稳定;钻拳属水,“水曰润下”。练习时要求腰部充分运动,有益于腰部关节的恢复和保养,加之引动任督二脉与足少阳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故可通过改善肾功能达到治疗骨骼疾病,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增加骨密度,增大骨骼的抗弯、抗压和抗扭的能力[5,6]。
1.3十二形拳
十二形拳是根据十二种动物(龙。虎、熊、蛇、骀、猴、马、鸡、燕、鼍、鹞、鹰)活动习性的动作姿态,以及搏杀时的攻防之意,“象其形,取其意”而成的实战技法。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载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形意拳从其取义来说也是暗合阴阳,《形意拳两仪歌》云“:鹰熊竞志,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意之源。”鹰飞于天,取意为动,为天、为上、为攻,此属阳;熊据与地,取意为静,为地、为下、为守,此属阴。由鹰、熊仿生动作组成,便为阴阳消长。在形意拳的动作中,出手为阳,收手为阴。上步为阳,退步为阴。刚劲为阳,柔劲为阴。发劲为阳,收劲为阴。手足伸出为阳,关节屈曲为阴。掌心向上为阳,掌心向下为阴。由此组成的套路,动静互变,刚柔相济,阴阳交感互藏[7],这与中医治病求阴阳平衡的观点不谋而合。
2形意拳与脑卒中康复
2.1脑卒中后遗症
脑卒中属中医“中风”的范畴,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风腿瘀除,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症状,此时仍须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以痰瘀阻络、气虚血瘀、肝肾亏虚为主,故治疗应以活血通络、益气养血、滋肝养肾。除了汤药、针灸、推拿等需借助外力的手段外,还需要患者通过练习形意拳这类导引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的效果。
2.2形意拳康复
作为导引术的一种,形意拳是中医疗法中极具特色的运动方法,要求“调身”“调息”“调心”,强调动作、呼吸、意念融为一体,应当广泛运用到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许晓冬等[8]将80例中风后偏瘫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康复训练和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太极桩功训练,观察训练前后,得出训练后桩功组Berg平衡评分高于康复组且股四头肌肌力和胫前肌肌力均优于康复组;郑剑南等[9]将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患者在家里每天练习导引上肢、下肢运动,得出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肌张力指标变化均优于对照组;汤林侠等[10]以60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并进行规律性中医养生功法五禽戏锻练,得出五禽戏能够显著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力。
华佗云:“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削。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故运动能够增强体质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3总结和展望
形意拳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与中医脏腑学说相统一,具有坚实的中医养生理论基础,为形意拳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中风后遗症患者多有气血不活、脏腑不调、经脉不畅等病理表现,通过练习形意拳,达到“通则不痛”,使患者气血调和、脏腑通利、血脉调畅。且形意拳动作简洁朴实,节奏鲜明,简单易学,十分适合广泛应用于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日常锻炼中,使患者肢体僵、痛得到缓解,促进运动能力恢复,提高生活能力,达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文娟,石贞仙,张彩云等.脑卒中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54(7):-.
[2]许红,王坤锋,问莉娜.艾灸治疗卒中后遗症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38(1):-.
[3]安保峰.浅析形意拳的发展和推广[J].武术科学,,1(4):29-32.
[4]吴俊茂,丛燕.试论形意拳的强身健体作用[J].山东体育科技,,24(1):79-80.
[5]代绍尉.浅谈形意拳的养生功用[J].大众体育,:-.
[6]董平,杨震国.形意五行拳健身养生与慢性病治疗功用剖析[J].当代体育科技,,5(1):22-24.
[7]刘玉泉.形意拳与中国传统哲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1(3):45-46.
[8]许晓冬,白晶,张洪丽等.太极桩功对中风后偏瘫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J].河北中医,,36(8):-+1.
[9]郑剑南,齐凤军,王继锋等.电针联合推拿健患侧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29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9(1):-.
[10]汤林侠,龚博敏,施振文等.中医养生功法五禽戏对中老年人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15(2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l/1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