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IT时报
30秒快读
1、科学数据如何共享和治理?
2、当数据被定位为生产要素和资源,如何在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中取得平衡?
3、科学研究“第四范式”的终极目标何时实现?
年1月11日,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发表了一次演讲“科学方法的革命”,将科学研究分为四类范式:实验归纳、模型推演、仿真模拟和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
吉姆·格雷预测,未来世界上所有的科学文献和科学数据将联机,并且实现互操作。17天后,他驾驶帆船驶向大海,从此再没回来。
14年后,吉姆·格雷没能看到,他的精准预言已部分成为现实:随着海量数据成为新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构造基于数据的、开放协同的研究与创新模式,已是被科学研究者公认的最佳方式。
然而,当科学数据成为科学研究的关键成果和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科学数据如何共享和治理?当数据被定位为生产要素和资源,如何在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中取得平衡?科学研究“第四范式”的终极目标何时实现?
在6月2日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之新型技术论坛——“数生万物”科学数据创新大会上,与会的全球科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同日,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联合发布《上海科学数据共享倡议书》,建议坚持开放互通原则,构建数据共享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学科领先性、数据权威性的科学数据平台和专题数据库,推动上海成为科学数据资源的集散地。
01
大数据时代的科学研究
数生万物时代,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已被科学家们普遍采用。
“大数据正在成为认识地球的新钥匙、知识发现的新引擎、角色支持的新手段。”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郭华东介绍,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中,大数据已经有了广泛应用。
比如,通过对—年全球火烧迹地观测数据的分析,郭华东团队得出结论,火烧迹地分布面积、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高温和干旱,是导致澳大利亚东部和东海沿海罕见地产生火灾的重要原因。
同样,在对—年间的冰川模型和气象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后,结果显示,全球冰川储量减少6%,相当于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2毫米。
图源:Pixabay
大到地球,小到个人,大数据都能让人类更加精准地认识对方。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的研究更加有趣——“科学算命”。通过大规模的医疗健康数据,科学家不仅可以帮人看病、救命,还能预测将来。
在上海浦东张江,有一个多平方米的“特殊影像中心”,5台全世界最先进的核磁共振仪器试图“看懂”人类的大脑。每个大脑都被分成10万个小碎片,利用核磁仪器采集到的大规模数据,冯建峰团队通过数据反解,可以将大脑某些部位的变化与实验者的行为一一对应起来。
图源:Unsplash
大数据也让“读心术”成为可能。
比如,抽烟和喝酒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答案可能让你大跌眼镜:抽烟会让大脑更加碎片化,而喝酒却会让大脑越来越“一根筋”,只会做一件事,这是“烟酒不分家”的另类科学解释。
更多“第四范式”的科学研究结果已开始惠及百姓生活,冯建峰团队前几年开发了一款针对脑卒中的软件F-stroke,目前已经在医院应用。
图源:neuroblem.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l/1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