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jzkbdfyy/131204/4302787.html
我国每年有万新增脑卒中患者,其中万人死于脑卒中。
这就意味着,在我国,每6个人就会有1人一生中产生1次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主要有超早期溶栓和脑神经保护等措施,而这些方法只能挽救缺血半暗带中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对于在脑梗死区域已经坏死的神经细胞则无能为力,有50%~70%的患者出现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2-3]。
近年来,干细胞的出现以及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大量的基础研究表明,移植的干细胞可通过分化为神经系统各类细胞、分泌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和血管再生、修复受损的血-脑脊液屏障、减轻炎性反应等促进脑梗死动物的神经功能恢复[5-6,11-12]。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时间窗、途径及剂量不同于超早期溶栓4.5小时的时间窗,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时间窗较广,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均可。急性期移植可阻断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发挥抗炎、神经保护作用;慢性期内源性修复最活跃,此期移植可较大地促进神经修复。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急性期的炎性环境不利于干细胞存活,慢性期的胶质瘢痕阻碍干细胞进入病灶,应该在亚急性期移植[13-17]。
目前常用的移植途径有动脉、静脉、脑脊液和脑实质立体定向。静脉途径最常用,因其简单安全,患者容易接受,可重复操作,更适合开展临床试验,但静脉移植也有缺点,如移植的干细胞途中会分布于肝、肺等其他器官,只有少量干细胞到达病灶;
经动脉移植可使干细胞不经过其他器官,直接快速地到达病灶,但有可能形成微栓子,造成新发梗死;脑实质立体定向移植可将干细胞精确移植于病灶,但移植后增加的液体容量可挤压周围正常的脑组织造成损伤,另外,此种方法的手术风险较大;此外还有脑脊液途径,干细胞可随脑脊液分布至整个大脑和脊髓,适用于广泛病变的治疗,不适合小范围病变的治疗[13-18]。
移植的剂量受干细胞类型、移植途径、移植时间等因素影响。静脉移植因干细胞会分布于其他器官,剂量要比动脉移植及脑实质立体定向移植要高。实验研究证实,急性期采用低剂量和高剂量移植都可取得不错的移植效果,而慢性期移植只有高剂量组出现功能恢复[16]。
干细胞移植并不是剂量越多效果越好,动物试验显示,梗死后24小时经静脉移植,有效的细胞数为每只大鼠1×~4×个。人体临床试验中,经静脉移植的细胞数为每人每公斤体质量1×个。
移植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分类》[27]从身体、活动、参与3个水平评定脑卒中患者的结局,这种评定模式在国内外的临床试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身体水平评定量表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assessment,FMA)等。
活动水平主要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包括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MBI)、功能独立性量表(functionalindependencemeasure,FIM)等。参与水平评定主要有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每个量表均有其局限性,因此,很多研究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干细胞移植疗效[27-29]。
分子影像学和细胞标记技术的发展,使通过影像学技术观察移植的干细胞在体内的存活、迁移与分布、分化与增殖情况成为可能。
对移植的干细胞进行示踪,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干细胞移植促进神经修复的机制,更好地制定移植的路径、剂量等移植方案,为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更有力的证据。目前干细胞示踪技术尚处于实验阶段,有学者认为,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结合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能够对脑部等深层组织成像,是未来示踪技术向临床转化的理想方法[30-32]。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
在大量成功的动物实验的推动下,许多国家开展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转化试验,多家机构已成功研发具有神经修复作用的干细胞专利产品[33]。近几年的临床试验研究着重观察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短期有效性。
在一项[35]对1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开放性试验中,经静脉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数(0.6~1.6)×个,治疗后1a内,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NIHSS评分均持续改善,MRI显示平均梗死体积减小。另一项研究中[36],对4例脑卒中患者(3例缺血性脑卒中和1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动脉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数2×个),随访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在移植治疗后的90天和天,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MRS评分改善,肌力提高。
展望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佳时间窗、途径及剂量,但每个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轻重不一,如梗死灶大小不同、基础疾病不同等,在临床寻找最佳移植方案要复杂得多。此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评价疗效的金标准[41]。而且,不同细胞类型,输注途径以及注射剂量可能都会造成结果的差异化,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势在必行[42]。相信随着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有机结合,能够探索出更行之有效的施治策略。
—Topics—
细胞王国
cell-kingdom
——
从微观世界认识健康的本质
专业科普
临床进展
行业资讯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z/1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