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系列脑血管病。近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已显著降低,但其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其中,偏瘫、吞咽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等是最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严重阻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当前在临床上,人类用于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只是预防脑卒中的发作或是复发,而对已经形成的后遗症帮助不大。综合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的有效方法,正确的锻炼能够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
01
康复的黄金时间
脑卒中康复的黄金时间,是指病人在患病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功能康复。机体发生功能障碍后,病人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偏瘫侧的关节、肌肉会在起病后一两天内发生挛缩;偏瘫肢体若不活动,30小时后便开始发生疏松;长时间卧床将导致人体衰弱。要避免这些危害发生,早期康复训练是及其有效的。
权威资料显示:脑卒中发病3—7天内进行康复治疗,达到生活基本自理需45—53天;而超过一个月进行康复治疗,达到同样效果需3-6个月。一般地说,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为脑梗死发病后3天,脑出血发病后5-7天,可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
对于卒中偏瘫病人而言,康复训练的效果远胜于用药,康复训练进行得越早、越科学、越完善,病人康复的机会越大。
患病后,脑卒中患者极易产生特殊的心理压力,表现恐惧、发怒、猜疑、悲观抑郁和社会隔离感等心理行为反应。甚至在治疗上采取抗拒态度,对生活没兴趣,烦燥、抑郁、缄默。
因此要使患者从入院就产生种亲切感、安全感,在取得他们信任的前提下,尽快解除他们的恐惧、焦虑心理,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并主动配合康复治疗,激发其对生活和疾病恢复的信心。
02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主要方法
一、良肢位的摆放。床上良肢位是早期康复的护理中极其重要的方面,良肢位的摆放是为了防止或抗挛缩姿势的出现,防止肩关节脱位等并发症,为了下一步的康复打好基础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患者入院后即可给予良肢体的摆放指导。良肢位的的基本体位包括(1)仰卧位(2)患侧卧位(3)健侧卧位,偏瘫患者以患侧卧位为主,3种体位交替使用,2小时翻身一次。
二、肢体的被动运动。康复治疗师在床边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按摩和被动肢体锻炼。对瘫痪肌给予按摩、揉捏,对拮抗肌安抚性按摩,使其放松多做与挛缩方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肢体关节位屈伸、内旋、外展及指(趾)关节伸展活动等。为了避免疼痛的发生,按摩应轻柔、缓慢进行每个动作3-5秒,以3-5次为宜。随关节功能改善逐渐加强,按摩后进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活动顺序由大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幅度从小到——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腱和关节周围组织。活动每个关节时切忌粗暴,避免过度损伤。
03
早期康复的目的与意义
早期康复的目的与意义:
①预防脑卒中继发障碍的发生与发展。
②促进其功能障碍的恢复,并为以后的系统康复打下基础。
③显著提高脑卒中的疗效。
④大大降低致残率。
⑤显著提高脑卒中人的生活质量,并使他们能早日回归社会。
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而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脑卒中后康复的早期介入有利于肢体的功能的恢复,有利于减轻脑血管的自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增强重回社会的信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z/1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