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忠,北京市疾控中心慢病防治所所长。公共卫生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慢病防治所主要承担北京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定期开展慢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利用公共卫生手段与技术制定、组织、实施并评估全市慢病控制的长远规划和干预策略。这个团队成立于年,很“年轻”。
慢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原因复杂、潜伏期长、病程持续时间长、治疗费用多和致残致死率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高发的背后,是人群健康意识淡薄、医院发展不平衡等现状。全市的慢病防治目前面临的困难较多,任重而道远。将健康融入所有公共政策,不仅仅是卫生政策,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能够将大众健康考虑进去,让更多部门与卫生部门一起为百姓的健康服务,才是控制慢病的有效途径。
挑健康重责,一百人对两千万人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较慢,传染病是人群面临的最大疾病威胁。北京从60年代开始,传染病导致的死亡率逐渐下降,到目前占整个死亡率不到1%。取而代之的是,慢性非传染病成为了一个主要健康问题,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此,国家从上到下成立了慢病防治中心。北京市慢病防治队伍不足百人,却承担着北京市多万常住人口的慢病健康管理。
北京市的慢病防控团队每三年就会进行一次慢病危险因素监测,监测人群是在常住的万人中随机抽取约两万人,要保证所抽取的人群具有代表性;监测不是队列监测,不是每次都调查同一个人,而是横断面调查,每次在18~79岁的人群中重新随机抽样,反应的是调查当年人群健康的自然状态。监测方式以问卷调查和现场检查为主。
慢病所尽管成立的时间较晚,十几年的时间,摸清了北京市主要慢病的患病情况,从无到有,建立起了慢病防控的牢固战线,但这支队伍却面临“缺人少粮”的尴尬。年原卫生部疾控局发布了慢病防治规范,规定到年,慢病科所人员构成应达到疾控系统的5%,而董忠他们科所11人,仅占总人数的1.8%,加上区县疾控慢病人员不足百人的防控力量与万常住人口相比,如九牛一毛。尽管如此,董忠和她的团队还是为了慢病管理竭尽心力。
推适宜技术,实现慢病患者自我管理
年,北京市成立了社区卫生管理中心,把慢病患者日常化管理归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病管理有了国家经费支持,做起来更简单了。慢病所。而随着卫生系统慢病所开始逐步转移了工作重点,从成立之初的主要负责指导社区医生开展慢病管理工作,到现在做慢病患者自我管理技能的适宜技术推广。
所谓患者自我管理,就是以患者为主体,在卫生专业人员协助下,由患者自己承担起主要的预防和治疗性保健任务,通过掌握慢性病防控必要技能和手段,提升高危人群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延长健康寿命。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小组是通过有相同病情的患者组成相对固定的小团体,每个组15人左右,小组将组织定期活动,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分享经验,旨在达到控制慢性病的发展和恶化,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小组的组建主要是依靠社区医生,因为他们了解其周围的患者。董忠的团队会做好组长的培训工作,内容侧重于培训组长怎么去调动组员积极性和凝聚力,怎么去给小组减压等,患者自我管理最主要的因素是激发患者自身潜能,而专业知识可以找社区医生。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共设计了6次规定内容的活动,每周一次,2个月后,可以一个月或两周一次,形成定期活动的规律。除此之外,小组的活动形式灵活,根据组员的兴趣点可以自行安排活动内容,视组长的协调能力不同,小组活跃程度差别大,但毫无疑问,通过患者之间的互动式交流和管理、医生一对多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控制慢性病的发展、恶化很有意义。
首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的人群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主,到目前为止,高血压组在北京有30%的村和居委会都至少有一个,这个数字还在持续扩大。现在他们还针对功能单位,对一些在职业人群组织健康自我管理组。慢病管理不仅是疾控或社区的事,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多部门的配合。
多部门配合,建设支持性环境
慢病管理的最大难点,在于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而行为方式一旦形成,改变起来难度很大。因此,董忠认为慢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卫生系统外,大环境的作用,应当建立起慢病支持性环境,有意识地影响人群的行为。
大众健康意识较为薄弱,健康教育工作都在做,但这只是提高健康的一个层面,且是很小的一部分,现在更强调一个支持性环境的建设,即处在这个环境中,会对你的行为有一个支持性作用,如建设一些健康主题公园和健康步道等,让你生活其中,不得不这样做,不得不受其影响。早在,北京就开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最终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其中建立各类示范食堂和餐厅、示范单位、示范社区等就是方式之一。当百姓有了健康意识,例如想选择健康食品和健康餐饮的时候,我们要有地方可去,而不是说,想吃低盐少油食物,可是没有,以这个为目的,我们开始创建示范餐厅和示范食堂。示范餐厅对外经营,要求对顾客就餐时有引导,推出低油低盐的菜品,可以根据顾客口味减少油盐使用量,让在外就餐有一个健康的选择。对验收合格的示范食堂和餐厅,疾控中心会挂一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食堂/餐厅”的牌子,大家可以识别。
支持性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如果在小区做好相应的健身场地,相信更多人愿意参与运动。应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健康因素,让大家有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可能,如在城市规划中,建设人行步道,划出健身绿地等。这不是某一个机构就能做好的,需要政府和多部门配合。全球的慢病防控都在倡导政府主导、政策倡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确实是很有必要的。多部门配合在慢病所体现最多,因为人群组的健康关系社会民生各个层面,只有取得多部门的有效配合,才能把慢病管理常态化地持续下去,而不是让项目“一阵风”就过去。
甘于奉献,不“放过”任何人
经过多年的监测,北京市的慢病呈现如下特征:从死因顺位来看,从年开始肿瘤高居榜首,接下来就是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从患病数据上来看,高血压患病率30%多,糖尿病虽较平稳,但胖子和血脂异常的“潜力股”较多,其增长还是有一定“潜力”;吸烟率虽有缓慢下降但依然严重、运动严重不足、膳食摄入不均衡、油盐摄入量高、乳制品摄入不足等引起慢病的不良生活方式不容乐观。
慢病防控工作周期长,短时间可能看不到成效,工作的成就感相对就会低。虽然费心竭力,但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都看不到很显著的变化和成效,然而从事这个专业,我们很清楚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十年不行,就二十年、五十年地干下去,相信慢病一定会得到控制。董忠和她的团队面对的不是某一个患者,而是全人群,是一个长期工程,意义不言而喻。能够静下心来做慢病的人,一定是甘于奉献的人,这个队伍让董忠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
慢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街上与人擦肩而过,已经练就“火眼金睛”的董忠,发现了一位年龄不大的脑卒中高危患者,她就会想:他过去是不是有高血压没有控制好,或者是糖尿病患者;他应该到哪儿去做康复,脑子会搜索出曾经去的某个社区康复做得好,可以推荐他去;脑卒中患者的筛查管理还应该做哪些后续跟进等等,有时候董忠觉得自己都“魔障”了,陷入工作中拔不出来。“要考虑的很多,有时候晚上失眠了,工作上的事在脑子里就跟过电影似的。”
未必有市民知道董忠和她的团队,了解、理解她们做了什么,但她们却努力、认真、踏实的在推进这项工作,她们的目标是:健康管理,让病“慢”下来,影响每一个人,不“放过”任何一个人的健康促进。让市民健康的生活,用自己的能量照耀别人。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治白癜风太原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z/8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