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在中国为第一位死亡原因,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现了较稳定的规律和特点。
1、-年综合标化患病率约为2%;
2、卒中患病率和不同教育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即小学和以下文化卒中患病率最高,大专及以上最低;
3、关于人群风险分布情况,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5%的人群处于高风险;
4、从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看,男性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明显超重和肥胖排在前几位。
5、从危险因素的年龄分布来看,中年人的血脂异常、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已经与老年人相当,而中年男性的吸烟率远高于老年人,加之中年人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较少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引发了脑卒中年轻化的趋势。
我国已经入老龄化社会,如果再有大量的中年人因卒中早死或致残,如不加以控制,我国第一个出现“井喷”甚至“海啸”的慢病就可能是脑卒中!因此,尽快筛查和干预中年人的卒中风险已刻不容缓!
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和规范化的治疗,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国家卫生计生委脑防委结合大量工作和数据,明确了当前我国脑卒中防控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育先行、学科合作、规范诊治、高危筛查、目标干预”的方针策略,推进落实了脑卒中防治的重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差距巨大。
今后我国仍需加强并继续推进脑卒中防治工程,逐步建立起心脑血管病防治网络体系,积极落实预防为主、多学科合作、区域联动、慢病分级诊疗等防控模式,完善协同服务信息数据平台,积极开展脑卒中公益慈善活动,大幅提高公众对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初步形成防治结合的健康管理长效机制!
从急诊到溶栓仅用27分钟
日前,北京市某小区一位45岁市民在早上6时30分突然头晕、恶心、左侧肢体无法活动。北京市“”指挥中心接到呼救后,急救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初步判定患者为急性脑梗死。在与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医院的24小时卒中急救值班团队电话联系后,“”急救人员将患者紧急送往该院。患者7时54医院急诊,卒中急救团队初步诊断其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马上开始进行溶栓前各项准备:立即进行血常规、凝血和生化检验;8时13分进行CT影像扫描检查;8时15分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经家属签字同意后,8时21分在溶栓车上给予患者静脉注射第一针溶栓药物;患者8时53分入住病房时,症状明显改善,受限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患者从入急诊到注射溶栓药物仅仅用了27分钟,还不到国际标准60分钟的一半,比医院开展卒中中心建设前的平均溶栓时间分钟整整提前了90分钟。”医院副院长吉训明教授说,这是卒中中心多学科合作诊疗带来的效率革命。
纳豆激酶溶栓机制
1、纳豆激酶诞生
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学者须见洋行博士从日本传统的发酵食品———新鲜的纳豆粘丝中惊奇的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能溶解血栓的酵素,后来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纳豆激酶。
经过进一步研究证实,由个氨基酸组成的纳豆激酶,其溶解血栓的能力超过迄今已知的所有溶血栓药物,曾有实验证明其溶栓功效是尿激酶的19倍!
这项媲美诺贝尔医学奖的伟大发现,震惊国际医学界。
美国心脏学会(AHA)公布称:许多大型研究证实,纳豆激酶降低血栓病患者死亡率可达30%以上。
美国心脑血管病专家Martin和Konhei两位博士说,纳豆激酶是现有的心脑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溶栓剂,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日本须见洋行博士在年2月出版的《纳豆非常有效》一书的封面上写道:比药品有更强大的血栓溶解作用的纳豆激酶,可以防止高血压、心肌梗塞、脑梗塞,对恐怖的心脑血管疾病能发挥戏剧性的神奇效果。
然而,如何把纳豆激酶培养、提纯并保持活性,让它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的生产,曾经是一道现代科学技术难以突破的难题。
2、纳豆激酶溶栓机制一(直接溶栓)
医学研究表明,纳豆激酶可以直接溶解血栓的主体物质——纤维蛋白
①纳豆激酶对纤维蛋白尤其是交联的纤维蛋白更加敏感。
②有实验表明纳豆激酶直接纤溶活性与间接激活溶栓活性比为17:1,因此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占主导地位。
3、纳豆激酶溶栓机制二(间接溶栓)
正常情况下,t-PA的含量为6ng~7ng/mL,但在口服纳豆激酶4小时后,其血液中T-PA的含量可增加至10ng/mL以上。
研究表明,纳豆激酶所含有的纤溶酶除了有着强烈的直接降解、溶化血栓的作用之外,它还具有间接溶栓作用。纳豆激酶进入人体后,会激活体内尿激酶原转变为尿激酶。尿激酶是第一代代表性的溶栓剂,普遍用于各种血栓的治疗。同时尿激酶也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能激活人体内在的溶栓功能。因此,长期服用纳豆激酶不仅能溶解血栓及处于萌芽状态的血栓,而且还能激活人体内的尿激酶原转变为尿激酶,增强溶栓效果。由此可见,纳豆激酶在预防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方面的独特作用。
纳豆激酶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T—PA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在人体内的纤溶系统中起着调控的作用,同时T—PA在溶栓治疗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临床用药,因为它可激活体内的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纤溶酶则能将已经形成的纤维蛋白栓子溶解。T—PA在体内是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并分泌到血液中去,体内T—PA分泌有困难的血栓患者,医生往往给与补充T—PA治疗。须见洋行博士在对服用纳豆激酶的志愿者进行血液分析时发现,人在正常情况下,体内的T—PA含量为6~7毫克/毫升以上,但服用纳豆激酶之后,其血液中T—PA的含量猛增到10毫克/毫升以上。由此可见,纳豆激酶在进入人体后会刺激T—PA含量增加,对溶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纳豆激酶被吸收到血液当中时,随着血液的流动,会刺激血管的内皮细胞产生内源性T—PA,从而使T—PA的含量得以提高。纳豆激酶之所以能溶栓,刺激T—PA的增加是其主要机制之一。
此外,纳豆激酶还可以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1发挥作用,从而保障溶栓效果的发挥。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会阻碍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作用的发挥。因此,纳豆激酶抑制这种成份的特殊作用,犹如为纳豆激酶在人体内的溶栓效果上了一道“保险”。
4、纳豆激酶溶栓机制三(抗凝防栓)
A、延长凝血酶时间(TT)
B、缩短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ELT时间延长有助凝血)
C、明显延长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
整合院内外资源提升救治效率
事实上,医院在探索卒中的多学科救治,称为卒中单元。卒中单元由某一科室(多为神经内科)发起,联合相关科室医护人员,组成多学科诊疗团队实施救治。“卒中中心的模式源于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卒中中心比卒中单元救治效率更高,干预效果更好。”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学术部副主任陈荷红说,医院层面开展的多学科合作诊疗模式,摆脱了单一学科的局限,有效整合院内外资源,针对急性期、非急性期患者和高风险人群的不同情况,开展综合救治、预防干预、康复随访的全流程服务。
在院内,卒中中心要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抢救室、神经影像科、神经介入、血管神经外科、脑血管病房和监护室、体检科等。急性期患者救治的黄金时间是60分钟,延误1分钟就丢失多万个神经细胞,相当于12公里长的神经纤维。陈荷红介绍,急性期患者一入院,在急诊即有专门的团队评估病情,诊治期间有专职人员全程管理,各科医护密切配合,提高治疗效率。
对于非急性期发病的患者,综合评估选取最优治疗方案尤为重要。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宋海庆深有体会地说:“过去由外科直接手术的患者,现在要经过多学科综合评估,如时间允许,会先对患者开展一段时间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用药和生活习惯后再做手术,这样可以显著减少术后复发率,干预效果更好。”另外,该院健康管理科、体检科筛查出的具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高危风险因素人群,可转诊到相关科室如心脏科、内分泌科门诊进行治疗,降低卒中发生风险。
在院外,一方面,卒中中心要联合急救系统,梳理打通转运流程。另一方面,卒中中心须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体检机构做好对接,联合对出院患者进行康复随访,对筛查出的高风险人群,定期干预并做好健康教育,降低患者发病和再入院风险。
三级架构推进分级诊疗
年5月,中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成涵盖10余家国家示范卒中中心、家高级卒中中心、0家地方级卒中中心的三级卒中中心网络;到年,基本完成覆盖全国的卒中中心体系构建。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建立百家高级卒中中心,其中45家已成熟。今年,脑防委将联合全国各省级卫生主管部门,启动地方级卒中中心建设。
“我们选择先建设高级卒中中心,因为它们是核心层。”脑防委卒中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高级卒中中心可为地方级卒中中心提供指导技术,同时能根据当地医疗机构分布状况,合理布局3家~5家地方级卒中中心,确保及时救治及上下转诊。另外,高级卒中中心要选择居民健康档案相对完备、有一定工作基础的社区和乡镇卫生院,构建区域内的脑卒中防治协作服务网络体系,同时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培训,将脑卒中防控工作的重心下沉到基层。而未来,将要从高级卒中中心中遴选出国家示范中心,作为全国样本,探索救治技术和管理模式。
该负责人介绍,自年起,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的脑卒中防治工程已为卒中中心建设打好了基础。我国已搭建起由医院、0医院、余家社区(乡镇)医疗机构组成的国家级脑卒中防治网络体系。一年来,先后有医院提交高级卒中中心申请,医院。
“卒中中心建设将是分级诊疗的得力抓手,为我国探索慢病防控经验。”该负责人说,在江苏省调研时曾有院长坦陈,对如何推进分级诊疗感觉茫然,但如果按照卒中中心建设思路,从单一疾病下手,全面梳理流程,就有了相对明确的操作方案。未来可尝试向其他病种复制推广。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上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z/9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