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纳入62例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溶栓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入预后良好组(mRS0~1分)或预后不良组(mRS2~5分或死亡)。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基线NIHSS评分为溶栓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为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因素。
背景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高,是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溶栓时间窗内静脉输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目前唯一经循证医学证实对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溶栓适应证及时间窗的限制,目前溶栓率比较低,并不是每例患者都能从中获益,据报告,每治疗例患者有32例可获益[1]。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因素至今仍未明确,因此,本文旨在评估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
对象与方法
临床对象
纳入年1月至年3月入住中国医院神经内科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5例。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未见出血及新鲜梗死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明确提示为急性脑梗死。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纳入标准包括:①年龄18~80岁;②发病4.5h以内;③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超过1h,且比较严重;④颅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⑤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包括:①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病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接受过大型外科手术;近l周内有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②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病史,但不包括陈旧性小腔隙性脑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③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④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⑤已口服抗凝药,且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48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超出正常范围;⑥血小板计数低于×/L,血糖2.7mmol/L;⑦血压:收缩压mmHg(1mmHg=0.kPa),或舒张压mmHg;⑧妊娠;⑨不合作。
溶栓方法
给予患者rt-PA治疗,总剂量0.9mg/kg,其中10%静脉推注,时间为1min,余90%溶于适量溶液中,于lh内静脉滴注。溶栓后24h复查凝血指标及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MRI),排除颅内出血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mg,每日1次,2周后改为mg,每日1次。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观察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电话随访溶栓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评定预后。3个月时mRS评分为0~1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为2~5分或者死亡定义为预后不良。伴神经功能恶化的脑出血定义为症状性脑出血(sICH)。
影响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
选择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嗜烟、嗜酒、高血脂症、脑卒中病史、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基线NIHSS评分、前循环梗死和后循环梗死,共14个因素。其中吸烟10年、每日≥1包为嗜烟;饮酒5年、每日酒精量≥40g为嗜酒。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单因素分析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选出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作为自变量,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一般资料
从年1月至年3月,共69例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其中7例由于临床资料不全或者失访而被剔除,共收集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龄35~83岁,平均(63.42±9.98)岁。溶栓前NIHSS(基线NIHSS)评分2~28分,平均(12.19±6.41)分。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90~min,平均(.71±50.99)min。溶栓后3个月时电话随访mRS评分0~1分有22例(35.5%),mRS评分2~5分有31例(50.0%),9例死亡(14.5%),其中有3例sICH,均为前循环梗死。
吃纳豆可溶栓(只有高活性纳豆激酶才可溶栓)
纳豆激酶溶栓机制
1、纳豆激酶诞生
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学者须见洋行博士从日本传统的发酵食品———新鲜的纳豆粘丝中惊奇的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能溶解血栓的酵素,后来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纳豆激酶。
经过进一步研究证实,由个氨基酸组成的纳豆激酶,其溶解血栓的能力超过迄今已知的所有溶血栓药物,曾有实验证明其溶栓功效是尿激酶的19倍!
这项媲美诺贝尔医学奖的伟大发现,震惊国际医学界。
美国心脏学会(AHA)公布称:许多大型研究证实,纳豆激酶降低血栓病患者死亡率可达30%以上。
美国心脑血管病专家Martin和Konhei两位博士说,纳豆激酶是现有的心脑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溶栓剂,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日本须见洋行博士在年2月出版的《纳豆非常有效》一书的封面上写道:比药品有更强大的血栓溶解作用的纳豆激酶,可以防止高血压、心肌梗塞、脑梗塞,对恐怖的心脑血管疾病能发挥戏剧性的神奇效果。
然而,如何把纳豆激酶培养、提纯并保持活性,让它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的生产,曾经是一道现代科学技术难以突破的难题。
2、纳豆激酶溶栓机制一(直接溶栓)
医学研究表明,纳豆激酶可以直接溶解血栓的主体物质——纤维蛋白
①纳豆激酶对纤维蛋白尤其是交联的纤维蛋白更加敏感。
②有实验表明纳豆激酶直接纤溶活性与间接激活溶栓活性比为17:1,因此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占主导地位。
3、纳豆激酶溶栓机制二(间接溶栓)
正常情况下,t-PA的含量为6ng~7ng/mL,但在口服纳豆激酶4小时后,其血液中T-PA的含量可增加至10ng/mL以上。
研究表明,纳豆激酶所含有的纤溶酶除了有着强烈的直接降解、溶化血栓的作用之外,它还具有间接溶栓作用。纳豆激酶进入人体后,会激活体内尿激酶原转变为尿激酶。尿激酶是第一代代表性的溶栓剂,普遍用于各种血栓的治疗。同时尿激酶也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能激活人体内在的溶栓功能。因此,长期服用纳豆激酶不仅能溶解血栓及处于萌芽状态的血栓,而且还能激活人体内的尿激酶原转变为尿激酶,增强溶栓效果。由此可见,纳豆激酶在预防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方面的独特作用。
纳豆激酶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T—PA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在人体内的纤溶系统中起着调控的作用,同时T—PA在溶栓治疗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临床用药,因为它可激活体内的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纤溶酶则能将已经形成的纤维蛋白栓子溶解。T—PA在体内是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并分泌到血液中去,体内T—PA分泌有困难的血栓患者,医生往往给与补充T—PA治疗。须见洋行博士在对服用纳豆激酶的志愿者进行血液分析时发现,人在正常情况下,体内的T—PA含量为6~7毫克/毫升以上,但服用纳豆激酶之后,其血液中T—PA的含量猛增到10毫克/毫升以上。由此可见,纳豆激酶在进入人体后会刺激T—PA含量增加,对溶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纳豆激酶被吸收到血液当中时,随着血液的流动,会刺激血管的内皮细胞产生内源性T—PA,从而使T—PA的含量得以提高。纳豆激酶之所以能溶栓,刺激T—PA的增加是其主要机制之一。
此外,纳豆激酶还可以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1发挥作用,从而保障溶栓效果的发挥。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会阻碍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作用的发挥。因此,纳豆激酶抑制这种成份的特殊作用,犹如为纳豆激酶在人体内的溶栓效果上了一道“保险”。
4、纳豆激酶溶栓机制三(抗凝防栓)
A、延长凝血酶时间(TT)
B、缩短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ELT时间延长有助凝血)
C、明显延长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
白癜风前期浙江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hl/1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