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医生擅长脑血栓,脑出血、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
脑卒中是常见的灾难性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和脑血管异常如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脑卒中的预防尤其是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减少脑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途径之一,主要通过控制一些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及心脏病、吸烟、饮酒、偏头痛等,来达到减少卒中发生的目的。
(一)高血压
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中,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进行控制是重要目标。一方面,除了定期测量外,另一方面,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应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压,低盐饮食、坚持体力活动和控制体质量都是很有效的基本健康生活方式。如果3个月后效果仍不好,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对于中度及以上高血压患者在改变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同时,应坚持合理用药。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应当降至/90mmHg(1mmHg=0.kPa);伴有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还可进一步降低,但并非一定要降至/80mmHg。65岁以上患者收缩压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mmHg;正常高值血压(~/80~89mmHg)者应通过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血压并每年筛查高血压,如果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肾衰,应当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降压药物的选择原则是只要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可,具体药物选择应该根据每例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
(二)糖尿病
糖尿病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倍以上,约有20%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脑卒中。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浆白蛋白或糖耐量试验。
糖尿病患者首先应该控制饮食总量并合理均衡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如果2~3个月后血糖水平控制不好,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并注意监测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若合并高血压,血压应严格控制在/90mmHg以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降低。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调脂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三)血脂异常
血清TG、TC、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与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血脂异常也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应检查血脂,建议脑卒中高危人群定期(6个月)检查血脂。血脂异常患者首先应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以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比如低脂饮食、坚持体力活动和控制体质量,并且定期复查血脂。如果改变生活方式无效,则用药物治疗,具体药物应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个体化选择。
血脂异常患者如果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则为脑卒中高危/极高危状态,故不论基线LDL-C水平如何,均提倡采用改变生活方式和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C降至1.8mmol/L(70mg/dl)以下或使LDL-C水平比基线时下降30%~40%。
(四)心房颤动(房颤)和心脏病
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房颤发病率为0.77%,男性略高于女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达12.1%,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明显高于非房颤人群的2.3%(P0.01)。由此可见,脑卒中的发生有较大比例是源于心脏病变(包括房颤和其他类型心脏病),对心源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须从心、脑同时进行。40岁以上的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房颤。
确诊为房颤的患者,应积极找心脏专科医师治疗。房颤患者的抗栓(指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绝对危险因素分层、出血风险评估、医院是否可以进行必要的抗凝监测来决定。
除房颤外,其他类型的心脏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能增加脑卒中的危险。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疑似心脏病患者,应积极找心脏专科医师治疗。
(五)吸烟
吸烟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危险度随吸烟量增加而增大,被动吸烟也可能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中老年人群既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也可能是戒烟的最大收益群体,吸烟者应该戒烟,我们应该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区人群中可采取一些控烟措施,比如心理辅导、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对于不吸烟者,应该避免被动吸烟。
(六)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会使得脑卒中风险升高,大量饮酒可导致高血压、高凝状态、减少脑血流量及增加房颤风险,大量饮酒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难以控制,其脑卒中风险更高。不提倡饮酒者大量饮酒,不提倡不饮酒者通过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血管疾病。
(七)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虽然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颈动脉狭窄的程度不同,其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也不同。建议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筛查其他可治疗的脑卒中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治疗并改变生活方式。
(八)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患者容易并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而伴有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的脑卒中与超重或肥胖相关。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常用BMI来衡量,BMI≥24(kg/m2)为超重。推荐超重和肥胖者减轻体质量,降低血压,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身体活动等措施减轻体质量,饮食应该少盐、低脂,多吃蔬菜水果。
(九)偏头痛
先兆性偏头痛增加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女性高于男性。有研究显示,≥45岁且不伴心血管疾病的女性患者中,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发作频率增加,其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风险增大,不伴恶心、呕吐者更明显,对于有先兆的女性偏头痛患者,应重视脑卒中的预防。吸烟者建议戒烟。
(十)缺乏身体活动
适当的身体活动可降低脑卒中风险,且不受年龄或性别的影响,提倡坚持体力活动,体力活动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体力活动前,应考虑进行心脏应激检查,全面考虑运动限度,个体化制定运动方案。健康成人每周应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min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
(十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相关,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2~3倍。普通人群(非妊娠、非哺乳期)应通过食用蔬菜、水果、豆类、肉类、鱼类和加工过的强化谷类满足每日推荐摄入的叶酸(μg/d)、维生素B6(1.7mg/d)和维生素B12(2.4μg/d),可能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高血压病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加用叶酸可能会减少首次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脑卒中一旦发生,对患者危害较大,即使幸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非常沉重,而一级预防是减轻其负担的最佳途径。不仅临床医生应该加强脑卒中一级预防意识,重视健康教育,普通人也应该重视这些。珍爱生命,远离卒中!
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研究发现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心脏病,与欧美人群相反。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足够的重视。所以,邀请邀请我同学赵医生写了上面这篇文章。祝每个人都健康、快乐、平安!——屋檐下的小雨
赞赏
长按拉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哪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wh/11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