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简介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由于各种因素诱发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调查显示,脑卒中危害巨大,每12秒就有一个中国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个中国人死于卒中。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即为广义的脑梗塞,占脑卒中病人总数的60%~70%,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塞、分水岭梗塞。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脑卒中动物模型是研究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必要手段和介质,一个好的脑卒中动物模型必须具备:⑴能够控制缺血的时间、部位、程度;⑵与脑缺血或出血相关的因素如血压、血气、体温、血糖等可被密切监视或控制;⑶避免其他疾病和脑血管解剖差异性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建模方法
1)线栓法
年,日本学者KoizumiJ发明了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制备方法是在颈总动脉(CCA)分叉部或颈外动脉(ECA)残端插入线栓,并推进线栓依次经过CCA分叉/ECA残端—颈内动脉(ICA)颈段—颈动脉管—ICA脑底段—大脑后动脉(PCA)起始端口—大脑中动脉(MCA)起始端口—大脑前动脉(ACA)始段。线栓能闭塞ICA血流,进一步阻断进入MCA的血流,引起MCA供血区缺血、梗死。其优点为:缺血部位恒定,可进行再灌注,模拟了人类永久性及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的不同状态,且不需要开颅,避免了开颅造成的颅内环境改变或感染,其次,线栓法能对缺血和再灌注时间进行准确控制,手术难度相对较小,大鼠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目前该动物模型被公认为局灶性脑缺血的标准模型,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运用。
2)栓塞法
栓塞法主要是从颈内动脉系统引入栓子以达到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的目的,栓子可分为3类:①永久性栓塞,如硅胶柱,可稳定阻塞血管;②不稳定再灌注栓塞,指可自溶或者被吸收的栓塞,如自体血凝块;③稳定再灌注栓塞,指带软线的栓塞,可人为精确控制缺血再灌注时间。栓塞法的优点是非侵入,易操作,与临床栓塞性卒中相似,但是栓塞的制作复杂,缺少对栓塞分布的控制,缺乏梗死部位、大小的一致性。
3)光化学法
光化学法是利用光敏剂在特定强度光照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在大脑的照射局部产生脑水肿和血小板微血栓,形成局灶性脑梗死,包括大脑皮质终末动脉阻塞模型、环形照射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颈总动脉阻塞模型。光化学法对实验动物创伤小,模型稳定易复制,无需开颅,适用于慢性脑缺血研究。但是光化学法模型与人类脑卒中存在差异,终末动脉永久性闭塞,不利于扩血管药物的治疗观察。
4)开颅电凝法
Tamura选择下部开颅,分离并电凝横过嗅束外缘或內缘处的MCA,造成脑梗死,以大脑皮质、尾状核缺血最明显,是公认的标准MCA闭塞模型。开颅电凝法模型实验条件恒定,缺血效果可靠,手术中出血量少,但是需要开颅,创伤性大,可能会引起脑脊液漏,损伤脑组织,感染率高,闭塞血管后无法进行再灌注研究。
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建模方法
1)自体注入法
脑内直接注入自体血是经典的脑出血模型,通常经股动脉采集自体血,利用立体定位仪将自体血准确注入相应的脑区,可观察到血液凝固过程中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对脑循环和脑组织的影响,与临床脑出血的过程较接近。自体注入法操作简单,出血部位定位准确,死亡率低,但穿刺针道损可损伤脑实质,可能出现脑脊液漏。
2)自发性脑出血模型
高血压是脑卒中常见的脑血管病变生理基础,采用自发性高血压鼠(SHR)作为模型动物,结扎SHR的大脑中动脉,产生皮质梗死灶。该模型的优点是将高血压和卒中有机结合起来,兼顾了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基础,但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很大差异,鼠源有限,饲养困难。
3)胶原酶注入法
胶原酶是一种金属蛋白酶,可分解细胞间基质及血管基底膜上的胶原蛋白,病理情况下可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并被激活。将动物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颅骨钻孔,定位右侧尾壳核,用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射胶原酶到尾壳核内。此模型优点是操作简单,重复性好,与临床上脑出血的病理、生化及病理生理相似,但手术操作影响因素较多,稳定性差,出血为弥漫性出血,非真正血肿。
云南洛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洛宇生物)是云南省第一家有自主研发创新科研平台的第三方企业,公司技术架构完整,服务流程明确,研发水平过硬,已协助完成余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余项省市级科研项目。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3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