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松
简介: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龙江名医。
近30年来一直在医疗一线从事普通外科及血管外科工作,开展了血管外科手术,并改良了传统大隐静脉手术方式,开展动脉切开取栓术和静脉切开取栓术,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等多项技术均填补了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空白。目前除能够完成传统血管外科手术外,现已开展介入下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自体血管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大隐静脉曲张透光直视旋切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支架植入术、斑块旋切术、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支架植入术、肾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术、下肢动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术、吸栓术、肺动脉栓塞置管溶栓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多种手术项目。在完成医疗教学工作同时,勇于开拓进取,积极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共撰写论文30余篇,著书一部,省级立项3项,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隐形杀手”
今年60岁的宫先生,平时自觉身体健康,近几个月常感到头晕,有时还伴有语言不流利,他以为是太累了,注意休息就会好,但头晕却越来越厉害,有时半个小时都不能恢复说话,直到一天晨练时突然昏迷,医院诊断为半脑脑梗死,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发现右侧颈动脉动脉硬化闭塞症伴血栓的形成,导致了他左侧肢体的瘫痪。
颈动脉是血液由心脏通向头部的主要血管,颈动脉狭窄多是由于颈动脉的粥样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有些狭窄性病变严重时可能逐渐发展至完全闭塞,脑缺血性卒中常引起患者言语困难、偏瘫致残乃至死亡,而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和脑缺血性卒中的关系非常密切。
★
研究表明
近1/3中风的发生与颅外颈动脉的阻塞性病变,尤其是各种原因所致的颈动脉狭窄有关,颈动脉狭窄程度75%的患者中,1年内发生中风的可能性为10.5%,5年内为30%~75%;颈动脉狭窄程度在70%~90%且合并脑缺血的患者中,1年内将有26%~28%发生中风。
★
重视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症状
对早期诊治及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至关重要,由于颈动脉狭窄造成脑部供血不足,早期主要表现为嗜睡、记忆力下降、工作时注意力不能集中,严重时会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的症状,头晕、一过性意识丧失、半身不能动,一般在24小时内能够恢复,无论症状轻重,医院诊治。
★
内膜剥脱术,适应症具体如下:
1、狭窄程度在50%-70%之间,半年内发生3次以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狭窄程度约为50%,半年内发生一次完全脑卒中发作。
3、狭窄程度在70%以上,但无明显症状。
病人如有闭塞性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例如年龄在50岁以上,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常有头晕不适;有TIA症状或以往有TIA病史;有脑中风现在症状基本恢复者均应进行颈动脉的检查,如果超声波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确定颈动脉明显狭窄(超过50%)且有临床症状,或有内膜斑块和溃疡,这时应该选择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和斑块溃疡,这种手术就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已经十分成熟,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术后1-2天病人即可恢复正常生活,1周后拆线出院,该手术术式小,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适合普遍开展,我院血管外科年开始行三江地区首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以来,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对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的病人或无症状但发现颈动脉严重狭窄的病人应进行认真检查,尤其是进行颈动脉超声波和磁共振检查,这样才能及早发现病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避免不可逆性脑损害的发生,给病人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危害。
金松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一
出诊地点:普通外科五病区(血管外科)诊室
-
品牌推介团队
内容来源:普通外科五病区(血管外科)
图片来源:网络
责编:刘晓雪
审阅:刘丽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4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