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影响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多发于老年人群,但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发作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目前,青年缺血性脑卒中还没有统一的年龄标准,国内应用较多且被广泛认可的是指发生在18~45岁年龄段之间的缺血性脑卒中[1]。据统计,青年脑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比例高达15%~18%[2]。相较于老年患者,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病因及预后更加复杂[3]。
脑卒中的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青年人作为社会劳动的主要承担者,青年脑卒中带来的危害比老年人更大。
因此,目前急需在这一特定人群中确定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等更多信息,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本研究以例45岁以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回顾医院神经内科年1月—年12月入院的符合条件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例作为病例组。同期收集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年龄在18~45周岁之间;诊断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版[4],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符合脑梗死诊断,并显示与临床症状相符的责任病灶;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发病时间在一周之内;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资料完善。
排除标准:既往有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年龄45岁或年龄18岁者;因其他疾病导致严重运动或感觉功能残疾者;其他非脑梗死的血管性疾病者;各种原因而不能完成相关检查者。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脑卒中分类);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疾病、脑卒中家族史);个人史(吸烟、饮酒史)。入院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空腹血糖、血脂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影像学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及颈部动脉彩超、心脏发泡实验、头颅CT及头颈联合CTA、头颅MRI、MRA及高分辨3D磁共振检查。
1.2.2相关指标定义
高血压:诊断参照《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修订版》[5]规定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
高脂血症:诊断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年修订版)》[6]标准,总胆固醇(TC)5.2mmol/L,或甘油三酯(TG)1.7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mmol/L。
高血糖:诊断标准为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7],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餐后2h血糖≥11.1mmol/L。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10μmol/L。
吸烟:近一年内或一年以上每天吸烟10支。
经常饮酒:平均约每日饮白酒≥ml,或啤酒每日约≥ml,或葡萄酒每日约≥ml/d,持续2年以上。
家族史:患者一级亲属中兄弟姐妹或父母有脑卒中病史。
1.2.3TOAST(trialoforginacutestroketreatment,TOAST)分型
依据TOAST病因分型方法[8],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以下五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LAA)、小动脉闭塞型(smallarteryocclusion,SAO)、心源性脑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其他明确病因型(otherdeterminedetiologies,OD)、不明原因型(undeterminedetiology,UD)。所有患者由两位神经病学专科医师分别评判并分组,分组有分歧者不纳入本研究。
1.2.4预后分析
分析患者的预后,包括急性期预后[发病2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分[9]及远期预后(发病1年后mRS评分)。采用mRS评分进行预后评价:0分为完全无症状者;1分为有症状但无明显功能障碍,能完成所有日常职责和活动者;2分为轻度残疾,虽不能完成病前所有活动,但不需要帮助,能自理者;3分为中度残疾,要求部分帮助,但行走不需帮助者;4分为重度残疾,不能独立行走,无他人帮助不能满足自身需要者;5分为严重残疾,卧床,失禁,需要持续护理及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