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医院凌云分院(医院)对这一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近日,内科一病区收治了一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卒中绿色通道成功的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为凌云县急性脑梗死患者带来了新的福音。
4月7日晚上七点半左右,一名59岁的蒙姓男性患者开始出现言语含糊、左侧肢体乏力麻木无力,左上肢无法持物,左下肢可抬起但不能独自行走,家属发现病情危重后,紧急送到医院凌云分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经过问诊及详细查体后发现,蒙姓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急诊科评估后,立即行颅脑CT提示“右侧枕叶脑梗死”,立即按照卒中中心救治流程,于20时54分拟“急性脑梗死”,送往内科一病区展开救治。
在详细询问病史、结合症状、既往病史、体征及头颅CT结果,患者诊断为: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考虑患者发病时间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行静脉溶栓是治疗的最佳选择,当班医师黄芋基马上召集内科一病区唐爱英副主任医师、杨琴医师和正在加班的罗凌豪医师以及科室技术团队开展病例讨论,对患者当前病情进行了综合讨论,经评估符合静脉溶栓指征,在逐一排除了溶栓的禁忌症,并详细沟通病情及治疗方案,征得蒙姓患者及家属同意后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经过紧张有序抢救准备后,于当日22时14分开始静脉溶栓治疗,罗凌豪、黄芋基等医师技术团队立即给予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再灌注治疗,22时44分静脉溶栓结束,同时给予持续心电监护、血氧、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情况,整个静脉溶栓过程顺利,治疗结束后,经过几天的后续调养,患者情况逐步好转,溶栓后患者言语清晰,四肢肌力恢复正常,可自行行走,溶栓效果良好,随后转医院行脑血管造影术检查评估血管情况,未进一步介入治疗,出院后继续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治疗。
康复出院后不久的蒙姓患者热泪盈眶拿着一面写有“医德高尚,仁心仁术”的锦旗送到内科一病区,向唐爱英副院长、内科一病区罗凌豪主任、曹桂金医师、总院派驻专家杨琴、黄芋基医师以及全体医护人员连连道谢。
这又是医院凌云分院又一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标志着内科一病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技术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医院凌云分院唐爱英副院长、内科一病区罗凌豪主任带领急性脑梗死技术团队多年来不断学习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在医院总院的帮扶指导下,已经进行了多次的静脉溶栓培训,制定了一系列的溶栓流程,为成功开展静脉溶栓技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内科一病区简介
医院凌云分院(医院)内科一病区由原内科于年3月分科成为独立临床科室,内科一病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基础扎实、设置合理,集多种功能技术为一体的临床独立的二级学科,主要担负全县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免疫风湿内科、化学和物理因素所致疾病、血液内科等病人的健康教育咨询、临床疾病的诊治及抢救工作。年11月份,内科一病区心血管内科被评为了百色市临床重点专科。科室开设编制床位35张,共有医护人员22名,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6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7名、护士5名。
内科一病区技术优势
内科一病区拥有一批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以及医疗技术精湛娴熟的医护团队,以唐爱英副院长、副主任医师为学科带头人,同时拥有潘祖德副主任医师、罗凌豪医师、曹桂金主管医师等一大批优势医师团队,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医院进修深造,医院、医院、广医院、右医院、医院等,熟悉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化学和物理所致疾病、免疫风湿内科等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治,熟练各项诊疗器械操作,对疑难病、危重病、少见病的临床诊治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一支敬业爱岗、技术一流的专业的医护队伍。
内科一病区诊疗范围
科室能熟悉对各类病人进行连续的动态的生命体征监测、动态的血气分析监测、血生化(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血电解质等)监测、血糖动态监测,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诊断、指导转科等,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对病人进行有效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目前科室主要开展的业务技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静脉脉溶栓术、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再灌注治疗等,同时创建基层版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为凌云全县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5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