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步态是一个复杂但精细的活动。在正常行走的摆动相(swingphase)中,足尖离地大约只有一到两个公分,不管是否有障碍物。这需要有精准的神经控制,双下肢两侧的肌肉要协调,该收缩的收缩,该放松的放松。而且同一肢体内的多肌肉要协同有序的收缩,包括该什么时候用力,用多大力,以及用力的顺序。中风后,偏瘫侧的肌肉力量通常减弱,以及有肌痉挛(spastichemiplegia)。偏瘫侧的痉挛性肌肉经常是同时激活(synergisticactivation),这样就丧失了正常步态中的肌肉收缩的协同有序的神经控制,进一步导致下肢生物力学的改变,而致步态异常。由于所涉及的肌痉挛的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的偏瘫步态。根据我们近年来对肌痉挛病理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上治疗偏瘫步态的经验,我们提出了偏瘫步态临床分析和治疗的新见解。和一般的步态分析不同的是,我们更注重痉挛肌肉的异常激活和控制以及所导致的生物力学后果和对步态的影响,这样有助于我们选择更合适的肌肉来干预以改善步态。这在两个实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李胜MD,PhD,德州大学麦戈文医学院(UniversityofTexas,McGovernMedicalSchool)物理医学与康复系教授,TIRR医院执业医师,TIRR研究中心神经康复研究室主任。专攻脑卒中、脑外伤后的神经康复以及痉挛管理,擅长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注射及苯酚(phenol)神经阻滞等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痉挛机制和管理,脑卒中后运动康复,已发表90多篇SCI论文。曾获美国康复医师协会(AAP)的”职业早期院士奖“(Early Career Academician Award)。更多信息请查看网页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6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