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中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中国专家共识(版)》(简称“中国共识”)已于正式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
年1月,美国卒中协会正式发布了更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简称“美国指南”),与年版指南相比,对溶栓部分作了重要更新。
各国指南采用的推荐和证据级别不一致,阅读指南或共识时应注意其间的差异,真正理解各类推荐级别的背景和含义。同样,国内不同共识、指南的推荐和证据级别标准也不一致。“中国共识”采用《中国脑血管病指南版》的推荐和证据级别,与美国指南有较大的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中国共识”的推荐强度从Ⅰ-Ⅳ级依次递减,而“美国指南”Ⅲ级推荐为反对使用的推荐,读者应予以区分。
一、“中国共识”采用中国脑血管病指南版的推荐及证据级别
☆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
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基于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项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
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
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二、中国更需巩固静脉溶栓地位
“中国共识”未涉及动脉溶栓、尿激酶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主要考虑到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是证据最充分的治疗,应用范围最广,加上近年有新的大型临床研究发表,补充了新证据。
国内在静脉溶栓临床应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需要改进的空间较大,因此有必要提出共识性意见,作为我国指南的补充。同时,动脉溶栓、尿激酶静脉溶栓并无新证据出现,而最新研究提示血管内治疗并不优于rt-PA静脉溶栓。因此,“美国指南”依然强调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不能延误rt-PA静脉溶栓(如果符合静脉溶栓指征),而静脉rt-PA溶栓目前仍然是唯一FDA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法,尿激酶等其他非rt-PA的溶栓药不推荐常规用于临床。
三、关键问题求同存异
“中国共识”推荐共9点,其中基于多模式影像学技术扩大溶栓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剂量和血压/血糖控制的推荐与“美国指南”完全一致,其余各推荐也与“美国指南”基本一致,但存在一些细微差异。
“中国共识”与“美国指南”完全一致的推荐
☆基于多模式影像学技术扩大时间窗(4.5-9h)的rt-PA溶栓尚需进一步研究证据,推荐在有条件的单位开展探索性研究(Ⅳ,D)。
☆rt-PA静脉溶栓的推荐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其中总量的10%在1min内经静脉推注,剩余90%以输液泵静点,持续1h以上(Ⅰ,A)。
☆溶栓患者应控制血压和血糖。溶栓前后血压应控制在/mmHg以下(Ⅱ,B);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版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国指南(Ⅳ,D)。
1、公众和病患教育
“中国共识”与“美国指南”观点基本一致。但是“美国指南”推荐更为积极,如疑诊卒中的患者应被转运到具有救治急性卒中能力的中心(acutestroke-readyhospital,ASRH);医疗机构须经卒中中心认证,分为初级和高级;对医疗质量控制与改进给出明确推荐,特别是将患者达到急诊至溶栓时间(DNT)60min新增为最高级别推荐(Ⅰ)。
“中国共识”推荐
☆rt-PA静脉医院、由经规范培训的专科医生按照指南进行(Ⅱ,B)。
☆建议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整合院前急救体系,鼓励患者或市民使用“”急救系统,鼓励患者及急救人员使用简易卒中筛查量表,减少院前延误;医疗中心应建立院内卒中规范急诊管理体系,医院的患者,启动基于临床和平扫CT选择适宜rt-PA静脉溶栓患者,避免其他盲目检查,尽量缩短获得基本检验和CT结果的时间,最终尽可能使DNT<60min(Ⅲ,C)。
2、静脉溶栓时间窗
“中国共识”与“美国指南”均用Ⅰ级推荐将溶栓时间窗从经典的3h延长至4.5h。但“美国指南”按照ECASS-3研究,提出以下患者在发病3~4.5h行溶栓需进一步评价获益和风险:年龄80岁,发病前使用口服抗凝剂(无论INR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25分;影像学证据显示缺血损伤超过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既往有糖尿病合并卒中史。“中国共识”在推荐意见时没有明确指出这些特例,而是采用“符合适应证”作为限定。对于年龄80岁患者的rt-PA静脉溶栓,“中国共识”给出了明确的积极溶栓推荐,背景描述也明确指出,其效益主要来自于3h时间窗亚组。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共识”与“美国指南”事实上针对3h时间窗内的rt-PA静脉溶栓推荐没有年龄上限,不应受药物说明书年龄上限的制约。
3、影像学检查
“中国共识”强调基于早期CT平扫选择适宜溶栓患者,而“美国指南”推荐CT平扫和磁共振成像(MRI)二者均可作为确定溶栓前的影像学检查,但依然强调CT平扫对绝大多数患者是适合的;应尽量减少院内延误,要求获得MRI或CT结果的时间一致,即从患者到达急诊至获得影像学结果的时间应45min。医院,MRI会导致院内延误明显增加,因此“中国共识”提倡优先考虑CT平扫作为筛查溶栓患者的影像学手段,同时应避免等待影像专科医生发书面报告带来的额外院内延误。“美国指南”明确推荐对急诊影像结果的解读由“有阅读CT和MR脑实质影像经验的医生”来完成,未特指影像专科医生。
影像学早期脑梗死征象可能是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因素。但是不同研究对于早期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定义不一,采用的方法和判定标准不一,这些患者虽然相对预后较差,但依然可能从溶栓治疗获益。“美国指南”明确指出,CT显示低密度超过1/3大脑中动脉供血的患者应视为溶栓禁忌,但CT提示脑梗死的其他早期影像学改变(无论程度)者则并不是溶栓禁忌。“中国共识”只提出了“影像学呈现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征象时,溶栓需谨慎”的推荐。这一点上,“美国指南”虽然要更加明确和具体化,但应该注意,当CT呈现除广泛低密度灶之外的其他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影像学改变(例如脑室受压、脑沟明显变浅)时溶栓效益/风险比显著下降,出血风险显著增加,所以“溶栓需谨慎”的描述是必要的。
“中国共识”推荐
☆严重卒中、NIHSS>25分或或影像学显示早期大面积脑梗死证据,溶栓需谨慎(Ⅲ,C)。
4、特殊适应证人群
对于时间窗内小卒中和快速好转的患者,“中国共识”和“美国指南”一致认为可以考虑rt-PA静脉溶栓,由于研究证据不多,因此推荐和证据级别均不高。
此外,对3个月内接受大手术、近期心肌梗死患者,“美国指南”提出在综合评价出血的风险后可以考虑溶栓,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5、溶栓后出血转换
国内目前对房颤患者是否需溶栓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对溶栓后出血转换存在过分担心和不恰当的干预,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也存在溶栓不足的问题。因此“中国共识”结合国内现状,针对上述几个特殊问题,提出明确推荐意见,主要是希望借此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国内rt-PA静脉溶栓。此外,“美国指南”明确指出,伴有癫痫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症状不是癫痫所致)是rt-PA静脉溶栓适应证,而“中国共识”在这方面没有具体说明。
“中国共识”推荐
☆溶栓后24h内症状加重者,应首先通过影像学确定有无自发性脑出血(Ⅰ,A)。
☆影像学发现的无症状性或出血性梗死无需特殊干预,应遵循指南在溶栓后24h常规启动并维持抗血小板治疗(Ⅰ,A);对于自发性脑出血或脑实质血肿形成,应暂缓使用或停用抗血小板治疗,并积极控制血压,必要时手术清除血肿(Ⅳ,D)。
☆对于溶栓后非出血原因导致的症状恶化或好转后再加重,应通过临床、实验室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尽可能明确原因,采取针对干预(Ⅳ,D)。
请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北京医院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