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南大学召开校长、处长、院长(系主任)(扩大)联席会专题部署“双一流”建设工作
5月26日下午,东南大学张广军校长主持召开年度第2次校长、处长、院长(系主任)(扩大)联席会,专题部署“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等工作。校领导左惟、张广军、王保平、郑家茂、任利剑、丁辉、黄大卫、金保昇、刘攀,校长助理刘乃丰、钟文琪、任祖平,各院(系)院长(系主任)、书记,各处、室、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校长助理、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钟文琪首先做了题为《奋力冲刺“最后一公里”全面做好“十三五”收官——“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相关工作部署》的汇报,他从“双一流”建设(一期)、“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全国第五轮学科水平评估三个方面作了详细汇报,阶段性地总结分析了学校“双一流”建设(一期)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下一步重点工作计划。
随后,他简要回顾了我校第四轮学科评估基本情况,并对迎接第五轮学科评估作出工作部署。人事处处长王景全结合我校博士后队伍建设情况,汇报了全职博士后队伍建设综合改革方案与工作流程。
能源与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数学学院、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物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院等学院主要负责人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学科建设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张广军校长就“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等工作做总体部署。
他指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全校各单位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坚决完成学校既定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特别是要全面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十三五”规划任务落实,切实抓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努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他强调,各单位要进一步高度重视、提高站位、攻坚克难,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做好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工作,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
最后,张校长希望全校各单位慎始如终、毫不松懈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左书记作会议总结讲话,他指出,第五轮学科评估是学校近几年学科建设进展的集中展示,是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的成绩汇报,是支撑学校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的重要成果,也是学校为国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助力的重要体现。
为做好学科评估各项工作,各院(系)要以勤补拙,深入研究、集思广益、认真谋划,全面审视各学科发展现状和态势,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查找与兄弟院校的差距;要以长补短,积极补短板、强优势,力争学科建设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左书记强调,要认真梳理、总结第五轮学科评估,为提前谋划下一轮学科评估做好充足准备。全校各单位要全面做好今年各项重大工作任务,为学校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交上一份让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和社会都满意的答卷。
会上,刘攀副校长就年职称评审和人才引进工作进行部署,金保昇副校长就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做了通报,黄大卫副校长就校友、基金会、图档相关工作进行部署,郑家茂副书记就就业等学生工作做了部署。
2
东南大学潘树国教授团队为珠峰高程测量贡献“东大智慧”
北京时间5月27日上午11点04分,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员完成了峰顶测量任务。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潘树国教授团队与负责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内业数据处理的“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合作,共同研发了珠峰测量北斗卫星定位观测在线采集监测平台,为此次珠峰测高贡献了东大智慧。
据团队青年教师高旺介绍,本次合作研发的平台通过5G通讯专网,登顶测量前对大本营、二本营以及前进营的北斗观测数据进行多次了在线采集、即时存储和质量监测工作,实现了高寒、高海拔环境下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卫星的同时接收、实时解析和质量评价。该工作验证分析了高寒、高海拔环境下的北斗观测质量,为此次珠峰登顶测量北斗观测预案和极端环境下高质量获取北斗观测数据提供了参考,为未来珠峰高程测量增加北斗观测时长、提高测量数据安全性和实时性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的核心目标是精确测定珠峰高度,测量成果可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风速等数据,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今年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测定珠峰高程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标志。
据悉,潘树国教授团队所在的仪科学院空间信息与导航定位研究中心,联合交通学院测绘工程系,长期从事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及应用研究,主持研发的卫星导航网络RTK定位技术、高精度北斗地基增强定位技术、卫星导航基准站网系统已在陕西、天津、江苏、湖南等十余个省市实际应用,覆盖国防、测绘、国土、交通、大型工程建设等关键领域,主要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
3
东南大学“国培计划”项目入选教育部精品培训项目
近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公布了第二批“国培计划”精品培训项目,东南大学“国培计划”项目(小学科学)凭借专业化的项目组织和高质量的培训成果成功入选。
东南大学作为神经教育学在国内的发源地,以脑科学及前沿理工类优势学科为依托,将前沿科学研究与基础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开展基于神经教育学框架下围绕科学教育大概念理念、基于主动探究学习模式的小学一线教师培训工作。
基于在科学教育领域的深厚底蕴,东南大学“百研工坊”团队围绕“‘大概念’理念指导下的科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的STEM教育”两个阶段主题,开展基于PBL任务式学习和问题解决为导向的项目培训,圆满完成历届“国培计划”小学科学国家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其实施过程得到了教育部“国培计划”视导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4
东南大学娄永兵课题组在《ACSNano》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化学化工学院娄永兵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ACSNano》上发表题为“MoS2-StratifiedCdS-Cu2?xSCore?ShellNanorodsforHighlyEfficientPhotocatalyticHydrogenProduction”(二硫化钼层化硫化镉?硫化铜核?壳纳米棒用于高效光催化制氢)的学术论文。
异质结构的光催化剂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效光催化裂解水产氢。但是,由于在异质结构材料中通常会存在强烈的离子迁移效应,这会严重导致材料的稳定性降低,特别是对于典型的CdS-Cu2-xS材料而言,其高的Cu+离子迁移率会导致其稳定性极低,进而严重制约其光催化产氢性能。有鉴于此,本课题组首次利用Cu+离子高的迁移率巧妙地设计了一种特殊三元层状结构的CdS-Cu2-xS/MoS2光催化剂材料。在这种异质结构催化剂材料中,由于外层MoS2()晶面与相邻内层Cu2-xS()晶面高度匹配,因而外层MoS2层可以垂直生长在内层Cu2-xS表面;此外,由于Cu+具有高的离子迁移率以及Cu+离子所在的Cu2-xS层与邻近的MoS2层之间形成紧密的异质界面,因此,Cu+离子能够迁移并插入到表面MoS2层晶体结构中形成Cu+
MoS2催化保护层。这种垂直生长在一维核-壳CdS-Cu2-xS纳米棒表面的Cu+MoS2纳米片阵列作为催化和保护层不仅能够提高光催化剂材料的稳定性(连续光催化产氢20小时,其稳定性基本保持不变),而且能够促进其光催化裂解水产氢性能(三元CdS-Cu2-xS/MoS2光催化产氢速率达到.8μmolg?1h?1,与CdS-Cu2-xS和CdS相比,其光催化产氢速率提高了12.7和97.2倍)。这得益于所设计的独特分层状异质结构、有效的杂化Cu+MoS2催化和保护层以及催化剂材料在可见光范围内强的激子共振吸收。
此外,通过飞秒时间分辨的瞬态吸收光谱动力学测试和扫描离子电导显微镜直接表面电荷成像进一步证实了光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电荷转移机理。这种新的设计策略表明利用高的离子迁移率设计的杂化表面层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催化和保护异质界面用于提高催化剂材料的稳定性和光催化产氢性能。
Figure1.StructuralandelementalcharacterizationofstratifiedCdS-Cu2?xS/MoS2.
(A)SchematicillustrationoftheformationprocessofstratifiedCdS-Cu2?xS/MoS2viasequentialcation-exchangeandseedgrowthmethods.Representativelow-magnificationof(B)entiremorphologyand(C)individualmorphologyaswellashigh-magnification(D)ofthecorrespondingthreedifferent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y/1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