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0903/4249431.html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分享好文精选、精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在本公号留言删除!
本文刊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6(04):-
作者:胡耀武1,张玉莲2
单位:1.医院心内科;2.医院心内科
摘要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态心电图联合动态血压同步监测的结果及临床意义。
方法
将医院于年12月至年11月收治的78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将其分为脑卒中组(46例)和非脑卒中组(32例)。对两组患者实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就两组患者的实时血压变化及心电图变化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的白昼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血压异常率均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其昼夜血压节律则均明显低于非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非杓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患者中血压类型为杓型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脑卒中组,反杓型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中短阵性心房颤动患者比例明显大于非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白昼心律失常、ST段改变和T波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患者夜间心律失常、ST段改变和T波改变的概率明显大于非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夜间血压、昼夜血压节律、血压类型、短阵性心房颤动、夜间心律失常、夜间ST段改变均为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明显偏高,昼夜血压节律明显降低,阵发性心房颤动、夜间心律失常、夜间ST段改变的比例明显增加,上述征象均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利用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及干预,从而将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降至最低。
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临床上极其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1-2],患者起病较急且病情发展迅速,对其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据报道,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与血压、心电图异常密切相关[3]。借助动态心电图、血压同步检测实时能掌握患者的血压、心功能状况的动态变化,为早期察觉、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切实依据[4]。本研究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血压同步监测,通过对比非脑卒中、脑卒中患者的同步监测结果,旨在探讨动态心电图、血压同步监测在早期预测、防治缺血性脑卒中上的临床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年12月至年11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将其分为脑卒中组(46例)和非脑卒中组(32例)。脑卒中组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为(70.92±11.56)岁,发病时间为(6.23±2.11)h。非脑卒中组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为(69.89±9.90)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P=0.;χ2=0.,P=0.)。
纳入标准:(1)所有纳入的高血压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5]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为首发发病,发病时间<12h,经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诊治标准[6];(2)两组患者无其他基础性疾病;(3)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详细知情,依从性良好,且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1)既往脑卒中病史;(2)合并有中枢性呼吸衰竭、全身性感染、电解质紊乱、高热等影响心脏活动的患者;(3)伴有心力衰竭、心绞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心脏疾病的患者;(4)检查前服用影响自主神经活性药物的患者;(5)难以配合检查、依从性较差以及研究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采用ABPMh动态血压分析仪(秦皇岛市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生产)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设定白昼测量时间为早6:00到晚22:00,每30min测量1次,晚22:00到次日早6:00为夜间测量时间,每间隔1h测定1次。动脉血压监测指标包括24h平均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24h平均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白昼SBP、白昼DBP、夜间SBP和夜间DBP。动态血压正常参考值:24h平均SBP/DBP为/80mmHg(1mmHg=0.kPa);白昼SBP/DBP为/85mmHg;夜间SBP/DBP为/75mmHg,计算昼夜SBP节律和昼夜DBP。昼夜血压节律=(白天血压平均值-夜间血压平均值)/白天血压平均值×%[7]。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类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5%以上视为昼夜节律存在,定为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5%视为昼夜节律消失,定义为非杓型;夜间血压高于白昼血压定义为反杓型[8]。
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内采用型标准同步12导联心电图机(日本光电公司生产)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期间患者取仰卧位,全身肌肉保持放松并自然呼吸,将肢体导联电极Ⅰ、Ⅱ、Ⅲ、aVR、aVL、aVF安置在左右侧锁骨、肋弓以及锁骨中线交点位置,并将胸前导联电极安置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V1~V6导联位置,确定心电图信号质量良好后启动同步连续记录仪进行实时监测,记录24h的心电图变化情况,由心电图专业医师对心电图结果进行评判,心电图异常表现主要包括短阵性心房颤动(房颤)、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ST段改变以及T波改变等,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数据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进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时定义为1,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为0,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压情况、心电图结果中存在明显差异的指标(包括年龄、夜间血压、昼夜血压节律、血压类型、短阵性房颤、夜间心律失常、夜间ST段改变)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取双侧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脂指标以及吸烟[23.91%(11/46)vs.25.00%(8/32),χ2=0.,P=0.]、饮酒史[19.57%(9/46)vs.15.63%(5/32),χ2=0.,P=0.]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及昼夜血压节律比较
两组患者的白昼血压、血压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血压异常率均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其昼夜血压节律则均明显低于非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血压类型分布比较
两组非杓型血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患者中血压类型为杓型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脑卒中组,反杓型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异常检出结果比较
两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短阵性房颤患者比例明显大于非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患者昼夜心律失常、ST段改变和T波改变比较
两组患者白昼的心律失常、ST段改变和T波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患者在夜间发生心律失常、ST段改变和T波改变的概率明显大于非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6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夜间血压、昼夜血压节律、血压类型、短阵性房颤、夜间心律失常、夜间ST段改变均为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见表6。
3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缺血性脑卒中一般起病较急,若得不到及时抢救则往往会导致患者死亡,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脏病等均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子[9]。缺血性脑卒中不仅会对患者的脑神经系统和功能造成不可逆损伤,还会引起继发性心脏损伤,进而对其正常心脏功能造成影响。另外也有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心律失常、短阵性房颤等可能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10],因此应当给予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y/13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