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脑的氧供需平衡是麻醉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而脑是围术期监测获取信息较少的器官。在一些神经外科及心脏外科的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医源性的脑损伤:如Moyamoya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都可能产生脑缺血性损伤。若围术期能够连续、实时获取脑氧代谢信息,将为临床及时处理不良事件提供客观的依据。Casati等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围术期连续监测rSO2,并进行恰当处理,能够降低围术期脑缺血的风险。该实验中,约有20%老年人术中出现rSO2降低到2基础值的75%,持续时间大于15s,经过提升血压、升高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脑代谢等措施积极处理,术后未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且缩短了住院时间。因此,围术期脑氧饱和度的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近红外线探头的放置
以CASEMEDFORESIGHT型近红外线脑氧饱和度监测仪为例:额前酒精脱脂后,于额部患侧正中旁开1cm、眉弓上1-2cm粘贴成人型脑氧饱和度监护仪监测探头并连接脑氧仪,确保粘贴紧密,防止气体、复杂光线照射等因素影响监测数据见下图。
(二)rSO2监测的临床应用
1.CEA围术期rSO2监测的应用
CEA围术期脑卒中发生率可高达5%-7.5%,若Willis环或侧枝循环代偿不良,可发生患侧脑灌注降低,脑血流锐减,脑氧供需失衡,导致脑缺血或缺氧性坏死。因此,CEA围术期中脑氧供需平衡监测尤为重要。对于各种判断脑氧供需平衡监测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文献结果不尽相同,Moritz等研究结果显示,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残端压力(SP)和rSO2监测在发现CEA术中脑缺血的准确性相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TCD=0.、SP=0.、rSO2=0.,而感觉诱发电位监测(SSEP)的准确性较低,曲线下面积SSEP=0.,与前三者存在统计学差异。Samra等的研究显示,利用rSO2下降阈值(较基础值下降20%)辨别CEA围术期脑缺血事件时,其敏感性达到80%,特异性为82%,但其阳性预测值仅为33.7%,而阴性预测值高达97.4%。因此,应用rSO2的下降阈值来发现CEA术中脑缺血性事件,其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意义,而阳性意义偏低。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CEA术中rSO2<54%-56%,即rSO2基础值减少16%-18%时,就存在脑缺血事件的风险,需要进行转流术。一项探讨NIRS对CEA术中是否需要行转流术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预测价值的临床试验显示,例行CEA患者,当rSO2较基础值降低≥12%时,其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77%,而阳性预测值为37%,阴性预测值为98%,与Samra等的研究相似。
rSO2监测与TCD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脑缺血事件,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个都可以单独的应用于术中。在18名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同时进行多普勒和rSO2监测,显示在血管阻断期间两者的变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0.8,P<0.05),血流再通后1、3min及5min,两者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68,P<0.05)。在50名行CEA的患者中,同时监测EEG和rSO2显示,其中5名患者出现了临床和EEG脑缺血改变,此时rSO2降幅超过基础值的17%,而未出现阳性表现患者rSO2降幅未达到基础值的8%。
综上所述,当rSO2下降≥其12%基础值时,是具有一定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脑缺血指标,对CEA术中是否行分流术具有指导意义.
2.rSO2监测用于预测CEA及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后高灌注综合征(hyperperfusionsyndrome,HPS)
HPS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后一种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CEA和CAS术后HPS是以患侧头痛、高血压、癫痫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如不进行及时治疗,将会进展为严重的脑水肿、颅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甚至死亡。导致HPS的主要原因在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CEA和CAS术后血流再通,患侧局部脑血流量显著增加达一倍以上,及脑血管内皮功能损坏等。由此可见,在血流再通后及早发现脑血流的变化尤为重要,可以为临床预防HPS的处理提供依据。Ogasawara等通过用监测rSO2的变化和应用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观测脑血流量的变化来预测HPS发生的风险,结果发现,rSO2较基础值增加5%以上时,与血流再通后脑血流量增加呈线性相关(r2=0.27,P=0.),而且rSO2在预测HPS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和86.4%,而当rSO2较基础值增加10%以上时,其预测HPS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是%。由此可以看出,CEA围术期监测rSO2能够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及早获取HPS风险的信息。
3.rSO2监测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患者中的应用
TBI后继发性脑缺血是造成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在重型TBI后,脑缺血/缺氧的发生率高达90%。在颅脑创伤后监测rSO2能准确及时获取脑组织的氧合信息,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Dunham等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rSO2与脑灌注压(cerebralperfusionpressure,CPP)直接相关,在重型TBI患者中,CPP>70mmHg时,96.4%的患者rSO2>75%,提示在rSO2>75%时,rSO2可以取代有创的颅内压监测;当rSO2<55%时,约有70%患者的CPP低于70mmHg,提示临床医生需要进行有创的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监测。但也有研究结果指出,在重型TBI患者,rSO2监测不能准确反应脑氧合信息,其与ICP及颈静脉球氧饱和度(jugularbulboxygensaturation,SjvO2)无明显的相关性。急性颅脑创伤后,ICP升高,干扰了rSO2监测结果,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积血积气等也降低NIRS的灵敏度。
4.rSO2监测用于心脏外科围手术期的脑功能监测
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心脏血管重建术后,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6.2%,其中50%病例由于栓子栓塞引起。但栓子栓塞不是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惟一因素。围术期连续监测rSO2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处理所发现的异常情况,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rSO2的降低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Goldman等研究显示,在冠脉搭桥术中维持rSO2在基础值或大于75%时,能够显著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减少围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率(由2%降低到0.97%)。
小儿对脑缺氧缺血耐受性差,麻醉状态下保障脑氧供需平衡对预防发生神经损害极为重要。在小儿心脏外科手术时,监测rSO2能够良好地反映脑氧合状态。Abdul-Khaliq等研究显示,在小儿心脏外科术中,SjvO2与rSO2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r=0.93,P<0.01)。此外,rSO2监测能够反映体外循环过程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是否完整。
5.其他应用
二氧化碳是脑血管的有效的舒缩因子,围术期二氧化碳分压变化能显著地影响脑血流量及rSO2,对于新生儿及缺血性脑疾病的患者尤为重要。研究表明,rSO2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显著相关,rSO2监测能够指导围术期的机械通气,预防缺血性脑疾病患者围术期脑缺血事件的发生,以及新生儿颅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引起弥漫性脑血管痉挛,约40%的患者发生延迟性脑缺血,甚至脑梗死。临床上治疗多以高血压、高血容量、高度血液稀释的“3H疗法”为原则,对病情严重、疗效欠佳的患者动脉内注射血管舒张药物是一有效的挽救措施,连续rSO2监测可用于反映痉挛区域血管血流灌注变化的情况,评估动脉内注射治疗的效果。
白癜风治疗方法哪种好中医白癜风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y/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