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医院发展论坛。王陇德院士对全国医院工作进行了回顾。相关专家分享了国际、国内脑卒中防治成功做法。医院、上海虹口区卫生计生委、医院、北医院、医院、医院的主要领导分别作了经验介绍。会议举行了国家远程卒中中心启动仪式,并表彰了全国脑卒中筛医院、模范院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医院成为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研究基地、培训基地,并被授予示范基地的光荣称号。在院内优化完善急救绿色通道,实现了“诊断-影像-治疗一体化”的无缝隙快速救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效率。现为读者呈现医院张从昕院长在年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的精彩报告,与广大读者们分享。
内生外展创新转化
——大力推动脑卒中基地建设
讲者:第二军医大学医院院长张从昕
尊敬的王陇德院士,巢宝华处长,各位同道:
上午好!
随着国家对脑卒中防控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加入到这项国民健康干预工程的行列。经过努力,去年5月,我院成为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研究基地、培训基地,并被授予示范基地的光荣称号,作为院长,我感到,任务尤为艰巨、责任极其重大。今天,医院,对我院的卒中基地建设情况进行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第一部分我院脑卒中防治工作的发展历程
我院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研究方面有着较好的历史传承。自上世纪50年代组建神经内、外科开始,脑血管病相关研究一直是我院重点研究方向。回顾三十年历程,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奠定基础,填补空白
八十年代初,我院在国内率先开展大规模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历时3年多,完成了全国29个省市万人的抽样调查,绘制了我国第一张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地图,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成为现今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线资料。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二阶段:创新模式,制定规范
年,建成上海首批卒中单元,以全新的诊治模式、规范的诊疗服务,有效提高了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并逐步开展多学科合作下的卒中二级预防和动静脉溶、取栓治疗等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成立了“全军脑血管病诊疗中心”,获得国家、军队、上海市重大项目的支持。
第三阶段:技术引领,内外兼修
本世纪初,随着神经影像和微创诊疗技术的高速发展,脑血管病的诊疗手段呈现多样化。我院倾心打造了一支理念先进、技术精湛、协作紧密的团队,在脑血管病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神经“微创介入”的临床特色,获批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连续举办13届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成为该领域重要的年度盛会。
第二部分脑卒中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尽管我院在脑卒中防治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随着医学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国民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医院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仍然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科融合还不够彻底。虽然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较之以往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还是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治效率和规范路径的执行;二是网络构建还不够顺畅。虽然国家和上海市卫计委在筛查预防网络的建立上已经下了大功夫、花了大力气,但在推进过程中,还是遇到了来自社会的一些阻碍,延缓了网络构建的步伐;三是治疗手段还不够全面。尽管溶栓、取栓、内膜剥脱、支架等技术日趋成熟,但卒中防控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和研究难题,使得诊治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卫计委大力推进脑卒中基地建设的机遇,以“内生、外展、转化”为建设理念,创新性地开展了一些工作,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内生式改革创新机制
医院的内生式改革,更依赖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在卒中基地的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疾病特点为牵引,以流程创新为手段,以实际疗效为目标。通过学科重构、科学管理、流程再造等途径,不断丰富建设内涵,实现由“聚”到“变”的转型。
(一)化学融合,独立运行。以疾病为牵引,彻底打破学科间的无形壁垒,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各抽调一个病区组成脑血管病中心,实现物理式协作到化学式融合的转变。中心设独立党支部,施行独立绩效考核,享有独立行政管理及人事管理权,在基地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所有脑血管病防控工作,避免了学科间因“权、责、利”不明晰而导致的推诿或各自为政的现象。
(二)统一标准,形成合力。针对新的模式,修订完善了27项医疗制度,形成了统一的临床管理规范;积极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标准化的同时,对路径实行“分支优化”,涵盖所有卒中患者;将每周定期联合查房、交班制度转换为每日工作常态,既确保了治疗的连贯性又拓展了不同专业医生的临床诊治思维,大大提升了诊治效果。
(三)流程优化,无缝连接。开设脑卒中门急诊,优化完善急救绿色通道,定制统一清晰的标识和宣传栏;设置4个卒中救治团队,制定“先用药后付费”的特殊政策;首创多模式血管再通平台(MRP);开辟卒中患者专用影像学检查及DSA检查通道;实现了“诊断-影像-治疗一体化”的无缝隙快速救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效率。
卒中基地建成以来,救治效率与疗效均得到显著提高。例如,DNT时间从原来的分钟,缩短至44.8分钟,溶栓率提高了23.3%,血管再通率达到90.6%;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诊手术治疗率达到%;临床路径入径率达94.18%,完成率95.51%。
二、外展式开拓创建网络
医院的外展式开拓更依赖于政府和民众的支持。脑卒中防治是一项民生工程,医院,我们不仅仅将它作为一项工作任务,更是将其视为重大的社会责任。在向社区辐射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姓军爱民,无私奉献”的服务宗旨,以“长海品牌”作为辐射源,联合地方政府,积极构建预防网络,不断提高民众健康保健意识。
(一)培训宣教,规范防控。组织院内相关学科,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系列培训讲座,保证本院医务人员的知晓率,并确保卒中高危人群的及时发现和准确分诊;先后组织上海杨浦区、宝山区、崇明县的基层医疗工作者进行脑卒中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急诊救治、康复、社区筛查等培训,以确保卒中网络建设每个节点上的医疗单位能够统一规范、步调一致。
(二)依托政府,构建网络。取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并由政府出面现场动员部署,使工作的开展得到了组织保证;组建由我院医务人员、街道干部和社区医生组成的联合筛查小组,与民众之间建立了充分的互信和理解,确保了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在卫计委下拨的筛查预防经费的基础上,医院进行了相应匹配,通过专家咨询、宣教手册、纪念品相结合的方式,获得老百姓的欢迎和好评,大大提升了工作开展的效率。
(三)全民宣传,提升意识。坚持每月两次门诊病人脑卒中宣教;定期开展脑卒中社区义诊;编写印发脑卒中防治手册3万余份;自制简单易懂的自查知识卡片;在社区建立卒中宣传专栏,通过平面媒体、新兴媒体等,大力宣传卒中防治知识,使老百姓了解脑卒中防控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健康保健意识,变治病为防病。目前,在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的预防网络构建已取得初步成效,与周边医疗机构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一支知识全面、稳定高效的脑卒中筛查队伍,为稳步推进脑卒中社区筛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集成式研究促进转化
在转化研究方面,我院始终秉承“源于临床,用于临床”的理念,白癜风哪里治的好治疗白癜风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z/6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