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皮肤科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781492.html
欢迎各位家属参加本期内科ICU健康教育小课堂,重症内科全体医护人员祝大家五一劳动节快乐!本次共话健康课题由李向梅副护士长分享《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希望每位家属都能从中受益,养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首先由主持人给各位家属讲一下探视制度.
探视制度
1、每周三下午14:00—15:00为探视时间.
2、避免交叉感染,一个患者只能进一个家属,探视时间:5—10分钟.
3、更衣、更鞋、带好口罩、帽子.
4、洗手后再接触患者及其物品.
5、在医护的指导下做生活护理.
6、需要送饭的家属早上八点送.
开始本次的健康教育小课堂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脑卒中,那么什么是脑卒中呢?由李向梅副护士长带领大家以图文并茂,提问互动的形式,面授讲述脑卒中相关知识。
接下来由李向梅副护士长给大家分享《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一.典型症状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要经历几个阶段:
患者已经存在糖尿病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但是糖耐量仍正常;
随着病情进展,出现糖尿病前期,即正常葡萄糖稳态与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异常(IGT);
最后进展为糖尿病。
早期症状
糖尿病早期其实是指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一般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和临床表现,主要依靠检测血糖而发现。
1.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一般起病较急,在疾病得到诊断和治疗前可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少数患者可能会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或急腹症为首次发病表现。一般从起病之初就需要胰岛素治疗。也有部分成年患者起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需要借助血糖检测方能发现本病。
2.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以成年人多见,常在40岁以后起病,大多起病隐匿,半数患者早期无任何症状,很多患者因出现慢性并发症或在健康体检时发现患病,常有家族史。经常与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同时或者先后发生。随着我国青少年人群中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在40岁前发生糖尿病的人数逐渐增多。有些血糖明显增高的糖尿病患者还可以有视力改变、皮肤感染、外阴炎(女性)、包皮炎(男性)、牙龈炎等。
在糖尿病发病过程的早期,有些患者可有低血糖表现,即在餐后3~5小时后出现心慌、恶心、出冷汗等症状。
二并发症和(或)伴发病表现
当病情进展到并发症时,会出现相应器官受损的症状。
1.眼睛
血糖长期升高可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的机会也明显增高。
2.足部
足部受伤后伤口难于愈合,可出现伤口感染和溃疡(糖尿病足)。病情严重者,可发生全身感染和骨髓炎等,治疗效果差时可导致截肢。
3.心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生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更早、病情进展较快。
4.肾脏
造成糖尿病肾病,最终可能引致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肾功能衰竭严重时需要依靠透析和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5.神经
最常见的是多发性神经炎,产生肢端感觉异常,感觉过敏、刺痛、灼热感、袜套样的感觉,是导致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还可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导致胃肠功能、生殖系统功能和心脏功能的紊乱。
6.感染
糖尿病容易并发各种细菌、真菌感染,如反复发作的肾盂肾炎、膀胱炎,疖、痈等皮肤化脓感染,足癣、体癣等真菌感染等。
三什么是治疗糖尿病的五架马车
1、糖尿病教育
目的是使糖尿病病人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学会自我治疗所需的技能,并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心理调整就是要正确对待糖尿病,不要整天怨天尤人,或者是有病乱投医,老是上当受骗,而是要采取既来之则安之,战略上藐视和战术上重视这些心理来对待糖尿病。糖尿病虽然不可根治,但是糖尿病可以战胜。
2、饮食治疗
无论对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它贯穿于整个糖尿病的治疗过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
3、运动治疗
对糖友而言,运动已被列入处方,必不可少。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脂水平和心血管功能。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育锻炼应持之以恒,量力而为,注意避免运动损伤。
4、药物治疗
在单纯饮食及运动治疗不能使血糖维持基本正常水平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并根据临床需要服用降压、调脂、降粘及其他药物,使病人的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和血粘度维持在正常状态。
5、血糖监测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并且患者的血糖是需要经常监控的,因此学会自我监测病情非常重要。一般在血糖稳定期间,监测次数可以适当减少。在药物调整期间,血糖监测次数增多,甚至每天监测8-9次血糖。同时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hl/15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