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密切相关。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数据显示,我国≥18岁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5%,总人数约高达3亿人,我国高血压防治现况不容乐观。与欧美人群相比,中国人群由于高血压导致的脑卒中更为多见,因此基于全面、准确的血压评估,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高血压诊疗策略非常重要。
“动态血压监测已成为识别诊断高血压、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和降压疗效、指导个体化降压治疗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中国高血压联盟(CHL)主席、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王继光教授告诉健康界。
近年来,包括《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在内的多个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均强调诊室外血压监测(包括动态血压监测以及家庭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性。年,中国高血压联盟《动态血压监测指南》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以下简称“动态血压指南”),为指导临床实践,提升我国血压监测质量,优化高血压管理,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减轻人群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发挥了重要意义。
01
血压为何会随昼夜节律发生变动?
地球自转带来昼夜交替,为了适应这种昼夜交替,生物界的许多功能指标都有昼夜节律,血压亦是如此。
王继光教授表示,一个人的血压在24小时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性的规律。“白天清醒的时候血压水平较高,晚上睡觉时血压较低,比如清晨4-5点开始上升,并在6-8点左右到达最高,然后又逐渐平稳,下午16-18点再次出现一个小高峰后再次下降,并在凌晨0-2点到最低并维持到4-5点,这就称为血压的昼夜节律。”
图1: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
人体通过自我调节维持血压的昼夜节律。正常情况下,夜间睡眠时段的平均血压要比白天清醒时段的平均血压要下降10%-20%。高血压患者对血压的调节能力下降,往往会出现24小时血压都升高,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或者不下降,甚至出现比白天血压更高的情况,因此称之为昼夜节律减弱或者消失。
王继光教授介绍,常见的血压测量方式有三种,包括诊室血压测量、家庭血压监测以及动态血压监测。其中,动态血压监测是一种由血压测量仪自动完成的为期24小时的血压监测方式。“动态血压监测是高血压诊断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我们只有使用动态血压监测才能较为准确、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血压整体情况。”王继光教授强调。
02
动态血压监测为何在高血压管理中不可或缺?
“事实上,动态血压监测具有其他血压监测方式不可比拟的优点。”王继光教授讲解到,首先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发现“隐蔽性高血压”,包括单纯夜间高血压,同时还可避免“白大衣现象”的出现。白大衣性高血压在我国自然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0%,在临床患者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3%~23%。随着年龄增长,白大衣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升高。研究表明,真正的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即24h、白天和夜间动态血压均正常)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和正常血压者相比没有明显增加。“利用动态血压对白大衣性高血压进行精确的识别,可以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与经济负担。”王继光教授如是说。
其次,动态血压监测可以了解患者在一个昼夜中血压的总体变异情况,更加准确评定血压的变化趋势。
表1:动态血压监测适应证
同时,动态血压监测还有助于发现一些特殊的血压情况或相关疾病,如发作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卧位高血压等,并根据这些血压特征识别某些疾病,例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帕金森病等。
表2:特殊人群的动态血压特征
由此可见,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应用,为高血压管理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降压治疗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作用,降低高血压带来的健康危害。
03
动态血压诊断阈值标准有哪些?
王继光教授介绍,用于诊断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监测指标主要包括24h、白天、夜间所有血压读数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平均值。
“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80mmHg,或白天血压≥/85mmHg,或夜间血压≥/70mmHg是诊断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监测标准。”王继光教授指出,不论是否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如果清晨血压≥/85mmHg,则可以诊断为“清晨高血压”。
然而,能否获得重复性良好的动态血压数据,一直是临床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wh/15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