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误用综合症及其临床表现?
误用综合症是指偏瘫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由于运动方法不恰当,而使偏瘫肢体肌群运动不协调,不能实现有效活动功能的一组症状。存在该综合症的患者,其偏瘫肢体屈、伸肌群肌力发展不平衡,常出现肌肉痉挛,不能进行分离运动,降低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这是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的一大障碍。因而,在脑卒中偏瘫的康复过程中,必须重视对误用综合症的预防。
在临床工作中,当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医护人员虽然要求病人对偏瘫肢体加强功能训练,至于如何加强功能训练,才有利于偏瘫肢体功能的康复,相当一部分临床医生并不了解如何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及其家属对之更为茫然。患者及陪护人员往往错误地认为,运动锻炼越用劲效果越好,于是就不断加强偏瘫肢体肌肉的收缩力度进行有力的屈肌动作,结果强化了屈肌运动,但抑制了伸肌运动,使偏瘫侧上肢常呈现屈曲痉挛状态。就偏瘫手指功能训练而言,患者一般认为,瘫痪的手指无力,所以训练中越用力越好,于是就用强力进行屈曲训练。障碍方面的观点认为,手指的合拢、屈曲(握拳),属于原始脊髓水平运动范围,是上肢屈曲共同运动模式的一部分,握力训练可使屈肌肌力增加,但使伸肌肌力减弱,结果使对手指来说最为重要的,单个独立运动能力延缓实现,甚至难以实现。同样,偏瘫下肢如果只进行立位、行走等伸肌运动(髋、膝关节伸屈),只是一味的进行伸肌运动,而屈肌运动被抑制,产生下肢弯曲困难的偏瘫“划圈”步态。
误用综合症的临床表现有:
(1)不适当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导致关节损伤。肢体各关节被动活动是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措施之一,其原则是不能超越关节本身的正常活动范围。一旦超过这个范围,不仅会引起疼痛,而且还会导致韧带断裂、关节腔内出血。长期下去则可发展为慢性炎症,甚至造成关节囊肥厚、短缩,关节挛缩,给康复治疗带来更大困难。过度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造成的损伤还可引起关节周围的异位骨化。因此,在做关节被动活动时必须注意训练量(关节活动范围及频率)。一般各关节每次活动3—5次,每日重复2—3次。这样既可以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又可以防止关节挛缩。切忌多次做粗暴的关节被动活动。
(2)康复方法的错误可导致脑血管病患者原有的异常运动模式加强。例如,当卒中患者患侧肢体的运动模式尚处于共同运动阶段时,上肢屈曲牵拉及下肢直腿抬高的训练均会增强异常运动模式,抑制分离运动及正常运动模式的出现。
(3)不恰当的刺激会使患侧肌张力增高。在卒中患者恢复过程中的某个阶段会出现肌张力增高,但肌张力过度增高会阻碍分离运动的出现。此时,任何增强肌张力的刺激都是有害的。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在这一阶段如果不按照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及反射、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反射的原则,给予针刺刺激、电刺激和按摩,肌张力就会增强,影响功能的进一步恢复。
(4)过早的步行训练可导致膝关节过伸和棒状划圈步态。下肢瘫痪的卒中患者如果要进行步行训练,必须具备独立坐、独立站、重心在患侧下肢时的站立以及具有分离运动出现的条件。也就是说必须按照从坐起→站立→行走这一顺序进行训练。在我国,不少卒中患者的家属都希望患者能早日恢复步行功能,常常在患者尚无独立站立能力时,就强行扶着患者练习“走路”。这样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出现膝关节过伸,加重划圈步态的模式。
(5)用肌力训练代替运动控制和协调的训练常使异常运动模式加强。中枢神经性瘫痪是复杂的运动控制和协调及精细技巧等功能的丧失,是一组肌肉的功能障碍,而不是周围神经性瘫痪的一块或两块肌肉受累。所以,卒中患者只是训练患侧肢体的肌力不能从根本上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有些医生常常误导患者只训练患侧肢体,这样反而促使原存的异常运动模式加强,阻碍运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精细技巧能力的恢复。
什么是废用综合症?
废用综合症是指脑中风发生后,长期卧床不活动,或活动量不足及各种刺激减少的患者,由于全身或局部的生理功能衰退,结果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体位性低血压、智力减退等,影响早期康复治疗。由于患者废用综合症得不到纠正,所以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生活质量不高。如果能很好地接受物理,作业等多种综合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就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
什么是肩关节半脱位及其临床表现?
有些家属,为了帮助患者练习,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坏”胳膊就用力往上抻。这样,会造成严重的肩关节半脱位。有些患者,在患侧上肢不能进行任何主动运动时,使劲地用好手带动患手向上举。这样也容易造成肩关节半脱位。“好手带坏手上举”这个动作,躺在床上是可以做的,但是坐起来进行上举练习就是错误的。
肩关节半脱位是肩胛上提肌张力降低及随意活动丧失使肩胛带下沉,特别是前锯肌上提关节盂和肩胛骨旋前的联合作用减弱,使肩关节盂向下倾斜;肩胛骨向脊柱靠近,肩胛下角内收且低于健侧,肩胛骨内侧被拉离胸壁,呈“翼状肩”肩胛骨下旋、内收及后缩;冈上肌、冈下肌及三角肌的后部张力下降甚至肌肉萎缩,关节囊松弛情况更加严重。半脱位的肩关节并不疼痛,重要的是预防肩痛的发生。如果半脱位不矫正,牵拉时可能会引起疼痛、关节活动范围下降及挛缩。在脑卒中早期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是很重要的!
预防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常见误区,给您几个小建议
(1)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早期上肢主动性康复训练,按偏瘫的不同时期分阶段、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在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思想指导下,使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正确地完成大部分预定的动作,遵循偏瘫恢复的规律,逐渐增加功能性训练的难度。
(2)一般选择六周,每周五天对患侧肩进行位置的训练。提供三种不同的肩的体位摆放(仰卧位,向患侧侧卧位,向健侧侧卧位),每种体位保持20min,并且使肩关节前屈或外展大于90度,做被动和主动运动(双手交叉上举训练);应用正确的姿势:卧位休息时将上肢放置于抗痉挛模式,坐位时双手对掌、十指交叉,双上肢伸直放在高度适宜的桌面上,也可采取患侧上肢负重位;手法复位:患者卧位或坐位,术者使患侧肩胛骨充分前屈、上抬、外展并向上回旋,纠正肩胛骨的位置;刺激肌肉收缩:用冰快速地在肩关节周围按摩,刺激相关肌肉的收缩,也可用功能性电刺激或肌电生物反馈对相关肌肉如三角肌和冈上肌进行治疗;主动运动:患臂保持伸向前,术者通过患侧手掌向肩的方向做快速、反复的挤压,让患者保持手伸向前方,防止肩后缩;被动活动:在健侧上肢带动下做前屈和上举运动,也可由术者操作做全范围屈伸、收展和内、外旋转运动,注意活动过程中不应产生任何疼痛;用吊带保护:在训练或转移身体时使免意外损伤或使半脱位进一步加重。
(3)注重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平躺在床上,抬起肩部,在肩胛骨下面垫上一个小垫子,把肩胛骨平着“顶”起来。胳膊摆放方法,注意的是,肘要伸直,手指要张开。胳膊和躯干的夹角大约为60度。臀部下面要垫上软垫,防止出现褥疮。这里一般容易出现褥疮的部位是坐骨结节、尾骨(尾巴骨尖)。“坏”腿要弯起来,一般在膝盖下面垫个大枕头,防止膝盖晃动,保持“弯”的姿势。在脚下也垫上个枕头,防止脚踝“向里撇”。这里要注意足跟,一定要在足跟下垫上软物,防止足跟出现压疮。作为一种预防性体位,良肢位确实可以在某些时间减缓痉挛的发生,但是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痉挛的问题。所以在此提醒各位,要真正使患者快速康复起来,还是要早期进行主动性运动。
所以,在早期,如果患者病情较稳定,神志清楚,听理解没什么障碍,又能比较配合,就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主动性康复中去,通过反复的外界感觉输入来刺激大脑,激活一块新的脑组织,取代已经损坏的功能区,以达到功能重组。
每每在门诊看到已经出现错误的偏瘫模式的脑卒中患者时,我不禁想起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事情总比你想象的复杂。相信看过此文后,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您不再那么迷茫。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女性白癜风好治白癜风症狀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1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