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信念模式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行为的影响
作者:刘延锦董小方吕培华王爱霞
来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年第1期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行为的影响。
方法:将92例脑卒中高危个体随机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47例,干预组接受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护理。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II评价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高危个体的健康行为。
结果:干预6个月后,除营养和自我实现维度外,干预组的健康行为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健康信念模式能提高脑卒中高危个体的健康行为。
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行为;模式脑卒中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脑血管病已取代肿瘤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脑卒中的发生与复发与多种病因和危险因素有关。其中,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缺乏体育锻炼、吸烟、肥胖等为主要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多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内分泌和代谢紊乱引起。因此,如何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促使脑卒中高危人群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和消除引起疾病发生或者复发、加重的危险因素,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是值得护理领域重点探讨的问题。年1—6月,我们从郑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期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随机抽取92例,采用健康信念教育模式改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行为,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医院前期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选择研究对象。入选标准:(l)脑卒中高危人群,采用卫生部“十二五”医改专项——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统一制定的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标准,即在高血压史、房颤和心脏瓣膜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缺少体育锻炼、肥胖、有脑卒中家族史8项危险因素中具有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2)志愿参加本研究并能完成随访者;排除伴有其他严重疾病或不能完成随访者,如恶性肿瘤、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者等。采用Gpower3.1统计软件计算样本量,确定本研究样本量为92例脑卒中高危个体。根据研究对象筛查顺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7例和干预组45例。对照组男24例,女23例,平均年龄(58.54+7.55)岁。干预组男21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37±7.24)岁。2组脑卒中高危人群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危险因素分布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方法。(1)对照组:接受社区常规护理,入户或筛查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与干预组同期进行。入户随访内容包括:社区护士人户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为其提供脑卒中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电话随访过程中,由社区护士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答疑解惑,高危人群亦可主动联系社区护士寻求帮助。在随访过程中,护士对脑卒中高危人群不良的生活方式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2)干预组:由研究者每月对高危人群的健康行为和认知情况进行评估,在对照组教育方案的基础上,运用健康信念模式从认知上和行为上对高危人群进行指导,促进其采纳健康行为。第1—2个月加强脑卒中健康行为的相关知识教育;第3—4个月评估高危个体的健康信念、自我效能,给予认知上和行为上的强化教育;第5-6个月再次评估。依据遗忘曲线(先快后慢)及不良习惯改正的过程(先难后易)设定。第1个月每周电话干预1次,每2周人户或筛查门诊随访1次,高危人群联谊会1次;第2个月每2周电话随访1次,入户或门诊干预1次,高危人群联谊会1次;第3~6个月每月电话随访1次,高危人群联谊会1次。电话干预时间0.5-1h/次,人户或门诊随访1—2h/次,高危人群联谊会为2—3h/次。具体干预方案见表1。3.观察指标。本研究干预前后应用脑卒中高危人群一般资料调查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II(health-promotinglifestyleprofile,HPLPII)进行评价。(1)-般资料: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性别、婚姻、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和脑卒中危险因素等。(2)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II用来测量研究对象的健康行为,此量表由美国护理学家Walker等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IP)基础上制成,含有6个维度,共52个条目,6个维度分别为: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锻炼、营养、人际间关系、压力管理。每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1表示“从不”,2表示“有时”,3表示“经常”,4表示“常规进行”,计算量表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得分范围均为1—4分,总分为52—分,得分越高表示健康行为越好。此量表在以往多个研究中被应用,并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4.数据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高危人群不同时间健康行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前后2组高危人群健康行为水平比较见表2。干预前2组脑卒中高危人群在健康责任、营养维度、躯体活动、压力调节、自我实现、人际关系6个维度及健康行为总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除营养维度和自我实现维度外,干预组各个维度得分及健康行为总分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可见,干预组高危人群各个维度和健康行为总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健康责任、营养维度、躯体活动、压力调节、自我实现维度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自我实现和健康行为总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脑卒中属于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也属于一种生活方式病,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依赖医生、药物、护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通过健康教育和药物干预,促使其形成健康的行为,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发病前的一级预防,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健康行为的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关于行为改变的比较成熟的理论有健康信念模式、知信行理论模式、跨理论模型等。在健康信念模式中,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感知疾病的威胁。由对疾病易感性的感知和对疾病严重性的感知构成。对疾病威胁的感知程度的高低,是促使人们产生行为改变动机的直接原因。(2)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个体对健康行为益处的感知越强,采纳健康行为的障碍越小,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3)自我效能和健康动力。自我效能高的人,更有可能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健康信念模式已经在多种慢性疾病当中得到应用,结果显示对患者的依从性和健康结局有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健康信念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除营养、自我实现维度外,健康行为的总分、压力管理、躯体活动维度、健康责任、人际关系维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重视高危人群健康责任的培养,帮助其分析自身存在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告知其患脑卒中的可能性,鼓励其定期体检,采取健康的行为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本研究不仅为脑卒中高危人群提供健康行为的基础知识,更重视其心理情绪的调节。考虑到脑卒中高危人群大部分都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生活及人际交往受到一定影响,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感,我们在干预的过程中定期举行联谊会,这种团体互动干预方式为脑卒中高危人群提供分享经验、倾诉内心压力的平台。当个体遭遇压力时,更渴望与有相同经历的人倾诉。这种形式不仅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增长了知识,在被鼓励的同时也鼓励了他人,坚定了执行健康行为的信念,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压力和人际间的良性互动。
总结护理空间
总之,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采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激活了脑卒中高危人群潜在的内动力和健康信念,使其转变为显性的健康行为,可不同程度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全面康复。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北京专治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y/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