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伯今年刚退休,本想安享清福的他,过完春节后却感到胸口时不时地有憋闷、心慌的现象,有时还觉得血液忽然就涌到了头顶和手上,并伴有头晕的症状。检查后发现,朱老伯患的是阵发性房颤,随时面临着脑卒中的威胁。药物治疗难题多多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尤其容易导致脑梗塞的发生,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脑卒中”。研究发现,在发生脑卒中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曾有房颤病史。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来说,预防脑卒中的工作刻不容缓。
目前,预防房颤引起的脑卒中,主要措施仍是口服抗凝药物。医学界曾试用过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的药物,但后经临床试验发现,这类药物预防脑卒中的效果有限,还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现在最有效的药物仍然是华法林,但华法林的治疗效果及风险在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频繁地抽血化验凝血指标,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大出血,尤其是脑出血的风险会大增。近年来,陆续有新型的口服抗凝剂出现,可以起到与华法林相同的治疗效果,并且不需要频繁抽血化验,只可惜费用过于高昂,难以在大众中普及。捂住“心耳”阻拦血栓
医学界一直在寻求更为简便、有效的方法来预防脑卒中。从机制上说,脑卒中的发生与心脏的结构密不可分。心脏有两个心房、两个心室,而在心房的前外侧,还有一个看起来像耳朵的结构,称为“心耳”。
心耳在解剖上是一个盲端,经一狭窄的颈部与心房腔的体部相连。心房本身的压力较低,心耳又是一个盲端结构,因此心耳内的血流速度就比较缓慢。
链接:心脏的结构
人体的心脏就像是一个“泵”,自我们生命一始就不断地辛勤工作,将血液和营养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心脏的结构非常复杂,每个部分看起来相对独立、各司其职,但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影响整个心脏的正常工作进而危及生命。
但相对的,在治疗心脏的疾病时也可以此为思路,从可能对病患处造成影响的部位下手,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当发生房颤时,整个心房已完全丧失正常的收缩功能,此时心耳内的血流就更为缓慢,甚至趋于淤滞状态。淤滞的血液极有可能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可随血流播散到全身各个器官。如果栓塞了脑动脉,就会导致脑卒中。可见,血栓的形成关键就在于心耳。
如果我们设法隔绝心耳与心房体部的联系,那么即使心耳里形成了血栓,血栓也不可能进入到心房,更不可能栓塞脑动脉。
医学家从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中得到启发,试用“封堵伞”对左心耳的颈部进行封堵,在临床试验中获得了成功。医学界将这种左心耳封堵术形象地称为“捂住心脏的耳朵”。
这种疗法在国际上已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并在近期引入了我国,将为更多房颤患者带来福音,尽早摆脱脑卒中的威胁。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康复君悄悄告诉你:
最爱吃泡面的国家是韩国,但泡面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wh/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