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急诊科护士长
刘华晔荣获第三届“左英护理奖”!
今天是第个国际护士节,全国卫生计生系统第一个由个人捐款专设的护理奖项———第三届“左英护理奖”正式揭晓。医院门急诊科护士长、主管护师刘华晔荣获“左英护理奖”!
刘华晔
医院门急诊科护士长,主管护师
从事护理工作19年。引进美国ESI 五级预检流程,创立了预检分诊标准,形成具有华山特色的OPO管理模式。她是一名出色的直升机救护员。曾获上海市第七届“模范护士”、复旦大学“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年率急诊抢救小组获得“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称号。
医院党委顾小萍书记、护理部蒋红主任一同见证盛典
市人大钟燕群副主任为刘华晔颁奖
她用倾心奉献和科学管理奋战急诊一线十七年灾难时刻挺身而出
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26日,医院受命组建中国红十字总会紧急救援队赴尼泊尔救援,她第一时刻报了名,如愿成为第一批救援队的一员。在重灾区,她没有因为是女队员而放低对自己的要求,而是和男队员一样冒着滚石滑落的危险在山区巡诊,或是在40多度的营地帐篷里坚守岗位看诊。遇到急救病人,她更是游刃有余,娴熟的技能博得了大家的好评。余震不断、没有水洗澡、天天吃着方便食品、晚上和掌心大的蜘蛛做伴,她都不在乎,和男队友们一样苦中作乐,一笑了之。空余时间她还同当地志愿者孩子们交流并给予关爱,受到同行战友和当地人民的一致好评。
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国家持续蔓延,她在第一时刻报名参加了市卫计委组织的救援队,并认真参加了埃博拉相关知识的培训,随时待命出发。
年5.12汶川地震后,她带头报名,并多次主动请缨前往重灾区救援,终于作医院的第二批成员之一,在都江堰进行了为期3周的灾后救援工作。医院她主要负责门急诊区的管理,参与该区的改建和扩建,制定相关的流程和制度,规范病历保管和数据统计,医院从初步建立顺利过渡到正常运转。门急诊区每日就诊量一千多人次,她在闷热的帐篷里一站就是8小时,坚守岗位,确保了整个门急诊区就诊环境的井然有序。
年SARS流行,她毅然推迟赴日本的学习,带头投入到抗击SARS的第一线。积极筹备发热门诊的创建工作,并带头进入发热门诊,沉着冷静地救治和护理疑似患者。在她的带领下,护士们纷纷放下顾虑,正常地开展发热门诊的工作。
在尼泊尔震后废墟上
一丝不苟,严把质量
急诊是一个分秒必争的场所,作为护士长,刘华晔同志深信安全是首要的。她将细节管理渗透在每一项质量标准中,发现新问题,及时修订和新增制度、流程、预案,牢记风险源自细节,规避护理风险,确保护理安全。同时加强部门质控网络的建立,并不断使之完善和巩固。
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一直是急诊的管理重点。例如为缩短脑卒中患者的就诊至溶栓中位时间,刘华晔和溶栓小组紧密配合,反复沟通修订流程。使患者就诊至溶栓中位时间从82分钟下降到53分钟。
安全转运急诊患者是一个公认的难题。刘华晔借鉴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用于转运前评估,提高转运患者的质量和安全性,避免延误治疗和无准备的转运。该评估在急诊使用后,转运患者的输液外渗、滑脱或堵塞、痰液堵塞、吸入性肺炎、生命体征变化、二次伤害、坠床、拔管等并发症的发生显著下降。现在MEWS评估已经在全院的病房中推广。
医院引入JCI标准后,她秉承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细化和完善制度和流程,并对急诊六十多名护士开展JCI制度的培训,让所有护士真正理解JCI六大安全目标的意义。在JCI3次复评审中,急诊的工作都得到了国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冲锋号吹响后,她边开展工作边摸索经验,寻找急诊护理薄弱点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明确工作重点、组织分工、活动安排。逐步实施了抢救室24小时无陪护护理;留观室24小时无缝隙护理;输液室24小时主动性护理。先后顺利实施了26项优质护理举措,并取得成效,深受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好评。急诊患者满意度更是节节攀升。
学以致用,大胆尝试
年日本学习归来,刘华晔同志马上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注重对护士的业务知识培养,致力于在急诊实施分层次培训。她把护士按急诊工作年限分层,运用目标管理法对每个层次的护士制订培训计划,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不理想者要求整改后再次考核。分层次培训实施以来,急诊护士的业务知识、急救技能、法律知识、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不断地提高。
年新加坡学习归来,刘华晔同志又致力于将团队精神运用到急诊管理工作中去。首先对每一位护士进行了性格分析和能力分析,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人员搭配,让她们制定共同的目标。团队合作运用以来,其作用的发挥可谓是卓有成效。遇到突发事件时,每个人各尽其能,配合默契,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由于队员的目标一致以及寻求自我价值提升,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也大大地加强了;由于优势互补,沟通技巧的提高使护护、医护、护患关系改善,工作技能得以拓展、潜在能力得以激发。
年美国学习归来,刘华晔同志又尝试将MGH的部分急诊流程引入急诊流程改造中。首先她针对急诊室有限空间和医疗资源已经成为当前医患关系突出矛盾的这一现象,引进美国ESI五级预检流程并结合现有条件,创立了预检分诊标准。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后将患者分为危急、危重、紧急、非紧急、非急诊5个级别。患者看急诊不再是先来先看,而是按疾病情况分级,危重者优先治疗。新流程执行以来深受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好评。年刘华晔又进一步尝试将分级预检与分区救治相结合的模式,把不同级别的患者放置到不同的区域进行治疗,力求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给急诊患者以正确的治疗,既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了最佳的就诊时间,又顾到普通患者的利益,保证所有急诊患者的安全就诊,提高患者的就诊满意度,提升护理服务品牌。
在MGH访问学习
以人为本,因才施教
刘华晔同志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在她的努力下,通过层层筛选,医院急诊部成为了上海为数不多的急诊急救护士实训基地。前来实训医院医院的急诊护士,大抢救的实战经验、规范教学和系统管理体制是她们的薄弱点。对此,刘华晔同志注重实战训练来提高她们的急救技能和综合素质,并让她们参与日常的管理和教学工作来了解教学和管理模式的不同,深得前来实训护士的喜欢。如今她带过的实训护士已经有32批人次,实训基地在年还获得了优秀实训基地的称号。
此外,从年起刘华晔还承担了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的急救课程,她在课程中运用大量的临床实例、国外见闻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们对急诊这门学科的兴趣,并加深了学生们的记忆。
人格魅力,超强凝聚
作为门急诊部门工会的骨干和党支部委员,刘华晔同志在平日生活中总会尽全力为护士排忧解难,对她们如同姐妹。职代会她上传下达,反映护士的呼声。工会活动,她用高昂的的参与热情策划、动员、组织,使得门急诊部门工会屡屡获奖。她总是用心来靠近大家,用人格来感染大家,用热情来带动大家。
急诊护理姐妹们
敬业爱岗,誓言不悔
医院比较远,但每天最早到科室的是她,最晚离开的也是她。因为工作的需要,她的手机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一旦有突发事件或者紧急情况,她总在最短的时间赶到科室。父亲是多么希望女儿能多陪陪他,但是刘华晔同志一周没几天能陪父亲一起吃晚饭,有时甚至是父亲没起床她就出门了,直到父亲入睡她才回家。每逢节假日,你总能看到她的身影穿梭于急诊的各个岗位。但她从未对此抱怨,因为她知道这是她的职责所在。所以大家总说她是朝“六”晚“无”,是一个永远不知疲倦的“铁人”。每每提起这些,她总是淡淡一笑,那发自内心的微笑,温暖了每个患者的心,也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位同事。
年是我院全面开展人体器官自愿捐献工作的第一年,从“零基础”起步,刘华晔是最早成立的工作小组的成员之一。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她和其他成员一起从建章立制、人员培训到实际劝捐工作的开展,逐渐摸索出一个具有华山特色的OPO管理模式。急诊是潜在捐献者多发的工作岗位,如何做好潜在捐献者家属的思想工作是OPO工作起步的主要难题。刘华晔带头迎着困难上,真诚地和患者家属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一个案例后,大家有了信心,6个值班长纷纷获得了OPO协调员证书,急诊的OPO工作逐渐有了起色,已经完成5例捐献。
年11月15日,静安区发生特大火灾,刘华晔获悉第一时间启动大型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她立即执行各级领导的指示,协调好与各部门之间的运作,备齐各类设施和物品。同时立即启动急诊应对大批伤员的黑、红、黄、绿区域,并做好人员的调整,启动应急备班。救护车一辆一辆地驶入紧急通道口,在她的指挥下,患者被有条不紊地送入不同区域进行急救。不知不觉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但她依旧穿梭于各个抢救区域,在她的表率作用下,急诊共有近20名医护人员自发地留下来参与抢救工作。直到凌晨2点接到没有伤员送来的通知,她才和同事们在值班室放心地休息了。
从年起,刘华晔同志每年参加F1、MotoGP、A1的现场医疗保障工作,是一名出色的直升机救护员,她还参与了年女足世界杯、世界特奥会、医院医疗保障工作,获得了各级领导的好评。
整整17年,刘华晔同志奋战在最忙碌最危急的急诊一线,用坚忍不拔、执着奉献、人格魅力、科学管理赢得病家、同事、领导的高度赞誉。她是上海市唯一一位参加过国内和国际特大地震救援的女护士,书写了我们这个城市女护士的一段光荣历史。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刘华晔护士长为您讲述交享悦·讲述
没有硝烟的战场急诊室内外的故事白癜风怎么诊断症狀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wh/6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