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类型,在脑组织缺血达到最大损害之前,闭塞血管再通是治疗的关键。由于静脉溶栓受时间窗窄、血管再通率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采取该治疗方法的主要并发症是颅内出血,术后即刻进行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可见高密度影,但24h内复查颅内CT该高密度影消失,这一特点不符合脑出血,主要考虑为造影剂渗漏。动脉溶栓后的CT高密度影分为对比增强、造影剂渗漏和脑出血。对比增强指CT所示的高密度影在24h内复查CT上消失,未留血肿和占位效应;造影剂渗漏指高密度影区域的最大CT值90Hu,在24h内复查CT发现高密度影持续存在。若高密度影的最大CT值90Hu,在24h内复查CT发现高密度影持续存在,则认为是脑出血。本文对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的CT高密度影病例进行了分析,以鉴别该高密度影的性质是脑出血还是造影剂渗漏,以指导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平扫计算机体层摄影高密度影;出血;造影剂渗漏
1.病例介绍
1.1病例1
患者男,60岁,主因“意识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4h”就诊于急诊。患者中午12点午睡中自觉不适,14:00家属发现患者嗜睡,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16:44就诊于急诊。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2年,高血压病10余年,冠心病3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合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陈旧性脑梗死病史10余年,未遗留后遗症。否认高血脂病史。吸烟30余年,1包/d,偶有少量饮酒。查体:血压(BP)/mmHg(1mmHg=0.kPa),嗜睡,构音不清晰,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1级。左侧巴宾斯基征(+),余查体不合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4分。头颅平扫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未见高密度灶,计算机体层摄影脑灌注成像(CTP)可见右侧基底节、颞叶局部脑血流量和血容量较对侧减低,血流灌注达峰时间较对侧延迟,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远端未显影。
患者发病时间窗超过4.5h,无动脉溶栓禁忌证,向患者家属交代动脉溶栓相关风险后,家属同意进行动脉溶栓治疗并签知情同意书,后将患者送入导管室。全脑血管造影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1支闭塞,余2支显影稍差。其余颅内大动脉显影正常。在颈内动脉起始端约3cm处,通过导引导管给予尿激酶25万单位(浓度为1万单位/mL),通过微量泵以1万/min的速度泵入,复查血管造影示,大脑中动脉M2段仍未显影,再次给予尿激酶20万单位(浓度为1万单位/mL),使用微量泵以1万/min的速度泵入,再次进行血管造影示,M2段有2支血管显影良好,仍有1支未显影,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为2b。患者肢体肌力较术前好转,左侧肢体肌力4级,患者神志清醒,安全返回病房。
患者返回病房后出现恶心呕吐,BP/62mmHg,左侧肢体肌力无加重,无新发体征。急查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高密度影,考虑造影剂渗漏(见图1)。经综合分析后,考虑患者血管再通后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给予控制血压、清除氧自由基、强化降脂等治疗。
术后经颅多普勒(TCD)示,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升高,右侧cm/s,远段流速正常,左侧流速cm/s,声频粗糙,血管搏动指数正常。给予阿司匹林mgqd,氯吡格雷75mgqd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时NIHSS评分3分,改良Rankin评分(mRS)为2分。3个月后随访,NIHSS1分,mRS1分。
20h后复查头CT示,出血灶高密度影减淡消失,考虑不是出血灶,该高密度影与造影剂相关(见图2)。
1.2病例2
患者女,43岁。主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能伴意识障碍1h”就诊。患者在行走途中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能伴意识障碍。既往史:双下肢动脉血栓栓塞半年。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查体:心率91次/min,呼吸24次/min,BP/86mmHg,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双眼左侧凝视,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上肢肌力0级,右侧下肢肌力Ⅱ级,左侧肢体肌力Ⅴ级。右侧病理征(+),左侧病理征(-)。入院后查血、凝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示:白细胞计数(WBC)10.61×/L,纤维蛋白原(Fib)6.28g/L,余均在正常范围内。头颅平扫CT示,未见颅内出血及大面积低密度灶,CTP示左侧额颞顶叶异常信号,存在缺血半暗带,CT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初步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左侧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
患者系中年女性,运动中发病,近期曾有肢体动脉栓塞病史,考虑急性脑栓塞可能性大,鉴于静脉溶栓对于脑栓塞效果差,无血管内介入治疗禁忌证,手术适应证明确,经评估并完善相关检查及术前准备后,急诊全脑血管造影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下干闭塞,于闭塞处置入Solitaire支架进行机械取栓,同步应用50mL注射器于导引导管内负压抽吸,Solitaire支架内未发现血栓,但在50mL注射器内发现黏液样胶冻物,术中高度怀疑心房黏液瘤栓子脱落可能。机械取栓后复查造影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下干完全再通,远端脑组织灌注良好,TICI分级为3。术毕即刻行头颅CT示,左侧岛叶及外侧裂处可见高密度影,考虑造影剂渗漏。分别于术后5.5h(见图3)及22h(见图4)进行CT复查,可见高密度影逐渐缩小并消失,证实该高密度影为造影剂渗漏所致。
2.讨论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脑组织缺血达到最大损害之前,闭塞血管再通是治疗的关键。由于静脉溶栓受时间窗窄、血管再通率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颅内出血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但有一部分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24h内,复查头颅CT可见脑实质内高密度影消失或变浅,脑实质内的高密度影就是脑出血吗?对于术后高密度影的鉴别将显著影响治疗策略的制定与预后。
这两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即刻进行头颅平扫CT出现高密度影,均在基底节区,但约24h后复查头颅CT高密度影消失。脑出血的吸收需要数天至数周,因此对这两例患者的CT高密度灶,不考虑为脑出血。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缺血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即刻进行头颅平扫CT出现高密度影,Irino[1]通过尸检证实高密度影区未见血肿、微血管瘤或动静脉畸形,认为是进行血管造影时使用的造影剂渗漏导致高密度影。Komiyama等[2]首先报告了动脉溶栓后即刻进行CT所示的高密度影为造影剂渗漏所致。Kumar[3]报告了2例取栓后CT显示脑沟脑回高密度影被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但24h复查CT可见高密度影消失,认为高密度影为造影剂渗漏所致。Mericle[4]将造影剂渗漏定义为高密度影区域CT最大值大于90Hu,24h内复查CT高密度影消失。
而Yoon[5]等将动脉溶栓后的CT高密度影细分为三种类型:①对比增强,指CT所示的高密度影在24h内复查CT上消失,未留血肿和占位效应;②造影剂渗漏,指高密度影区域的最大CT值90Hu,在24h内复查CT发现高密度影持续存在;③脑出血,高密度影的最大CT值90Hu,并在24h内复查CT发现高密度影持续存在。Yoon认为,对比增强和造影剂渗漏均是由血脑屏障的完整性病理改变导致,但对比增强是由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造影剂从血管渗透到细胞外引起,就如同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CT/MRI)的增强扫描一样[6],认为与血脑屏障损害引起的血管性水肿有关。而造影剂渗漏是由于血脑屏障的基膜降解引起,基膜可预防血管内血液中的细胞性物质外渗[7],所以认为此种情况与脑出血密切相关。由此,对比增强预示临床预后良好,造影剂渗漏则预示存在与出血相关的并发症,预后不佳,此分类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其他文献关于造影剂渗漏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矛盾:Komiyama等[2]报告的2例造影剂渗漏患者死亡,提示造影剂渗漏常常表明血脑屏障破坏,预示预后不良,而Wildenhain等[8]报告的病例,造影剂渗漏预示预后良好,不能误诊为脑出血。
溶栓后造影剂相关CT高密度影除了CT值不同于脑出血,24h复查高密度影消失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主要发生于基底节区。多篇文献报告[2,5,9],溶栓后造影剂相关CT高密度影主要发生于基底节区,可能是由于基底节区由多条血管供血,但它们是终末支,没有形成侧支循环,该区域微血管的通透性易遭受损害[10]。我国有学者[11]将造影剂渗漏取名为脑组织染色,综合归纳了其特点,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与脑出血进行鉴别:①发生于灰质或神经核团:这些地方较白质血管丰富,血管中的造影剂易经损伤的血脑屏障渗出;②密度:CT值与血管密度相似;③无明显占位效应,弥散分布;④消散快:血液中的造影剂经肾脏排出,脑组织中渗漏的造影剂逐渐减少,高密度影逐渐消失,24h呈现脑实质等密度改变。由此,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辨别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患者术后早期CT平扫高密度征的性质,是否为出血,以指导下一步的药物治疗,尤其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
造影剂相关高密度影多在24h复查CT时得以确诊,Phan[12]将双能量CT(dual-energyCT,DECT)应用于溶栓后即刻头CT高密度影相关研究,发现DECT虽然无法鉴别脑实质内钙化灶与金属植入物,但鉴别造影剂高密度影与脑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精确性分别为%、84.4%~%和87.2%~%。DECT有望应用于临床,早期鉴别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后即刻平扫CT上的高密度影,以指导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3.小结
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即刻CT检查可见高密度影,则需要仔细鉴别此高密度影是与脑出血抑或与造影剂相关,进而指导治疗,改善预后。24h内必须复查平扫CT,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同时,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以明确血管内介入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即刻CT检查所示的与造影剂相关的高密度影是对比增强还是造影剂渗漏,因为二者的预后大相径庭。欧共体计算机体层摄影(EU-CT)作为一种新的方法,鉴别血管内介入治疗缺血性卒中即刻平扫CT上高密度影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其应用将会给临床工作带来很大的获益。
本文作者为:医院,国家远程卒中中心,杨晓燕、苏伟、陈健、吉训明、孟然。本文已发表在《卒中大查房》上。
(《卒中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北京中科医院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6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