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用药变成现实。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不同个体的药物相关基因(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和受体基因)进行检测解读,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资料实施给药方案,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同时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这种基因导向的个体化用药,它代表着药物基因组学与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完美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是取被检测者脱落的口腔黏膜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检测,预知身体患疾病的风险,分析它所含有的各种基因情况,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从而通过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年3月22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颁布了面向药厂的“药物基因组学资料呈递(PharmacogenomicDataSubmissions)”指南。该指南旨在敦促药厂在提交新药申请时依据具体情况,必需或自愿提供该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资料,其目的是推进更有效的新型“个体化用药”进程,最终达到视“每个人的遗传学状况”而用药,使患者在获得最大药物疗效的同时,只面临最小的药物不良反应危险。并于年首次批准了华法林的基因组学检测方法,用于判断其用量及敏感性,在年2月修改了华法林的药物说明书,因为剂量的基因特异性,建议在开具华法林处方前对CYP2C9、VKORC1进行基因检测,针对不同的基因类型进行药物剂量调整。年以来,我国CFDA和卫计委密集推出基因测序相关政策,年3月份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精准医疗计划即将启动,年7月31日,我国卫生计生委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和《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并拟在年前,中国精准医疗将投入亿元,国内精准医疗将在巨额资金带动下为我国医疗方式带来全新的变革。
一、药物相关基因检测的适合人群
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接受某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如心血管药物、精神病药物、消化道药物、抗病毒药物);有过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史或家族成员中有过药物不良反应的人;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经常接触有毒物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效果一直不理想,病情控制不稳定的患者;某些特殊人群:儿童和老年人等适合作药物相关基因检测。
二、基因检测的分类
目前,医院和科研机构主要可以进行以下基因检测:
1、CYP2C19基因检测:CYP2C19是CYP酶第二亚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人体重要的药物代谢酶,在肝脏中有很多表达。CYP2C19基因座位于染色体区10q24.2上,都由9个外显子构成。CYP2C19具有很多SNP位点,最常见的是CYP2C19*2和CYP2C19*3。根据不同个体基因型,可分为快代谢型、中等代谢型和慢代谢型。CYP2C19涉及到的代谢药物主要有:氯吡格雷、奥美拉唑、伏立康唑、丙戊酸等。
2、CYP2C9和VKORC1基因检测:华法林为香豆素类抗凝剂的一种,在体内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在肝脏的合成。对血液中已有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并无抵抗作用。因此,不能作为体外抗凝药使用,体内抗凝也须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消耗后才能有效,起效后作用和维持时间亦较长。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华法林临床使用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容易导致出血不良反应。年8月,美国FDA批准更新抗凝药物华法林的产品说明书,要求在警示信息中标明CYP2C9和VKORC1遗传差异可能影响其对该药物的反应。长期抗凝治疗患者,通过检测华法林代谢有关的CYP2C9和VKORC1基因型,考虑患者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确定起始给药剂量,可使患者INR水平更快达标,极大提高了使用华法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在肝脏的微粒体中,CYP2C9能代谢超过种治疗性药物。除了华法林以外,还有治疗惊厥和癫痫的苯妥英(Phenytoin),以及常规处方药如醋硝香豆素、甲苯磺丁脲、格列吡嗪氯沙坦和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因此,可以通过CYP2C9检测对这些药物的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3、ALDH2基因检测:酒精代谢能力评估:ALDH2(乙醛脱氢酶2),它是乙醛(酒精的代谢产物)在体内分解的关键酶。ALDH2的基因型直接影响了乙醛在体内的清除率。对ALDH2基因正常的人,能及时将酒精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这些人可适度饮酒;ALDH2基因异常人,不能快速完成酒精代谢过程,导致乙醛在体内堆积,对人的肝、肾、心造成伤害。因此这些人如果饮酒不当,对身体会造成严重损害。
4、MTHFR基因检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可以催化5,10-二甲基四氢叶酸向5甲基四氢叶酸的转化,该酶的CT遗传多态会影响到酶活性,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反应。MTHFR是叶酸代谢系统中的关键酶,其基因多态性可导致叶酸代谢关键酶活性降低,引起叶酸代谢障碍,从而引发多种疾病,其中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引起的脑卒中以及新生儿缺陷最为严重。MTHFR基因多态性与氨甲喋呤药物的毒副作用存在相关性。氨甲喋呤是很多肿瘤(急性细胞性白血病)和风湿病的一线用药,研究结果表明位TT纯合子对氨甲喋呤治疗的毒性反应比C的基因型严重得多。此外,MTHFR的多态性也影响到5-氟尿嘧啶(5-Fu)对胃肠道肿瘤的化疗效果,位TT基因型携带者化疗有效率显著高于TC和CC基因型携带者。检测MTHFR基因CT位点多态性可作为化疗疗效和毒副作用的良好预测指标。
5、OPRM1基因检测:与阿片类药物的镇痛、耐受和依赖等效应有关的OPRM1基因存在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和4个连锁不平衡,其中携带有G等位基因的患者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明显下降,因此该类患者就需要更大剂量的吗啡来达到镇痛效果。检测OPRM1基因多态性可作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曲马多、氨酚羟考酮、度冷丁)个体化剂量给药的预测指标。
三、基因检测的准确率
疾病家庭的遗传史就是疾病易感基因的遗传所造成的,所以基因检测能够检测出这些遗传的易感基因型,理论上,检测准确率达到99.%。
四、基因检测益处
1、了解自身是否有家族性疾病的致病基因:具有癌症或多基因遗传病(如老年痴呆、高血压等)家族史的人是最需要做基因检测的对象,通过基因检测这些高危险群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带有疾病基因,以便及早发现和及早预防,并做好饮食保健与生活习惯的调整,来避免疾病发生的可能。
2、正确选择有效药物,避免药物浪费和药物不良反应:由于个体遗传基因上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外来物质(如药物)会产生的反映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部分病人使用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可能会出现药物过敏、红肿发疹的现象,或者是在服用相同药物时,有人觉得效果很好,有人却不但无效还有毒副作用,针对与药物反应相关的基因密码的解读,可预测患者对于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程度,对临床用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参考基因检测的结果,医生可以在开处方时,在药品选择、剂量控制及联合用药等方面提出适合每个患者自己的个体化用药方案,最终达到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让患者走出用药盲区,用准药,用好药,把握最佳治疗时期。
3、提供健康风险管理最好的依据:目前的很多不良环境因子,如空气、水质及农药的污染加上不良生活习惯像抽烟、饮酒等,都会容易使体内的基因受到破坏而产生疾病。长期暴露在这些高度污染环境或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以及目前身体健康的民众都可以通过基因检测了解个人在不同疾病上的发生倾向,进行全面的生活调整或干预,以期降低风险延缓疾病发生,达到基康所倡导的“个性医疗,解码健康”的目的。人类疾病的发生是基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若检测出某种疾病的风险,那么可以针对性的避开不良的环境,从而让疾病不能表达,做到真正的预防疾病。
基因检测是在疾病发生之前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就可以开始进行准确的预防,而不是目前的盲目保健,包括通过调整膳食营养、改变生活方式、增加体检频度、接受早期诊治等多种方法,有效地规避导致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真正实现从以前的1个药(剂量)适用于大家(onedrugfitsall)的方式,转变到哪个药(剂量)适用于你(isthisdrugfitsyou?)的量体裁衣的个体化给药(personalizedtherapy)的方式,将给我们的传统诊疗注入新的活力。
以上内容转载自:搜狐健康
全世界每年死亡的人中,有1/3死于用药不当;而我国每年有近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万人次因用药不当而住院;因用药失误而急救的人占急救总数的10%。药物不良反应成了癌症、脑溢血和心脏病外的第四大死因。
药物反应个性化差异是及其普遍的现象,个性化用药,才能真正用好药,用准药。个体差异来源主要是个性基因背景以及所处的环境因素(例如:性别、年龄、体重等),其中基因背景是决定性因素。通过基因突变检测的手段,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诊断疾病,制定个性化的资料方案。
中国政府也对个性化用药给与了高度的支持。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个体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制定的《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项目及其用药指导》中也包括以上5个基因,可见其重要性。
目前,本公司已包含以上全部基因的检测服务。
详情可
-
Email:hongqj
kbmlifesci.
白癜风的偏方北京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z/10632.html